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寒热错杂证

求道

浏览:645

时间:2022-09-01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常常遇到寒热错杂、虚实错杂证,由此则辨证治疗变得复杂。病证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难以辨治,单用寒或热药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伤寒论》开创了寒热并治方。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土与肝木共升,启肾水上济心火;胃土与肺金同降,引心火下温肾水,水火既济,升降平衡,脏腑机能和谐。脾胃失调,则气血水火失调,《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五泻心汤等主是寒热错杂的代表方。


泻心汤在临床中尤为常用,与其他四个泻心汤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为热痞兼表阳虚证。《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组成。其中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性寒凉,故此“心下痞”属热痞;“恶寒、汗出”则为表阳虚,故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方,主治热痞兼阳虚。附子泻心汤证表现为上、中焦出现热症,下焦则见虚寒现象,故治疗上既要清热,又要温阳,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泻心汤煎服方法,用三黄麻沸渍汁取气而泻浮热,另煎附子汁合入分温再服,以固其元阳。尤在泾指出“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另煮附子取汁和合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寒热错杂可表现为同一部位的寒热错杂。《伤寒论》第149条日:“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由此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是表证误下邪陷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斡旋失司,表现出寒热错杂,患者在下表现泄泻、在上则为口干口苦、溃疡等热像,是在外之邪热乘机内陷(热)之呕利痞证。方中用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泻心汤也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代表方。


寒热错杂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如黄连汤主治上、下不同部位的寒热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烦热、呕吐,热在胃和胸隔,腹中痛则寒在下,即脾和肠有寒。黄连汤黄连以清上热,干姜以温下散寒。不同部位的寒热错杂还有表里寒热不同,如附子泻心汤治疗里热表寒,热痞兼表阳虚证越婢汤大青龙汤则属外寒内热方。


赖海标按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寒证热证的治疗原则。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寒热错杂证表现一般表现为二类:上下寒热错杂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临床少见,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治用合方)和上热下寒(如乌梅丸证)两种情况。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如大青龙汤证)和表热里寒(通脉四逆汤证)两种情况。

关联词条:

  • # 寒热错杂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