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育婴家秘》解读

求道

浏览:357

时间:2024-02-23

(上)


万密斋 (1499 ~ 1582)原名万全,号密斋。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是我国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当时就流行“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万密斋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精医术,擅书法。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育婴家秘》是其系列著作《万密斋医学全书》中的一部儿科专著。全书共四卷,系统阐述了男女备孕、养胎、分娩、育养的方法以及儿科各种病证的预防和治疗,其中记载的很多经方至今仍被杏林奉为圭臬。


一、总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是一门教人如何不生病的学问。对任何病证,它都首先注重从源头上进行预防,迫不得已才施以针石、汤药之类。儿科尤贵精专,万密斋经常痛斥那些误人的庸医,强调医者仁心,应当“视人之子如己之子”,对幼儿疾病必须慎之又慎。他在篇首的《幼科发微赋》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医道至博,幼科最难。如草之芽兮,贵于调养;似蚕之苗兮,慎予保全”。婴儿初生,脆薄怯弱,照顾调养稍有不周,便可能引发不适。因其不能言语,只能拼命啼哭,让听闻者心急如焚。试想,天下无有不疼爱子女者,然而并非所有父母都通医理,加上如今的医院唯利是图,良医难求,又不知使孩子多糟了多少冤枉罪。所以作为普通父母,掌握一点医学常识,防患于未然,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育婴家秘》框架清晰,文风简洁,不但适合专业人士学习,也适合普通家庭的父母作为育儿的指导用书。


二、备孕、养胎


胎儿禀赋承自父母,要想孩子身体强健,首先需要父母从孕前开始调理。这里的调理,比我们通常所说的戒烟戒酒、锻炼身体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它的中心含义是调元,包括修德、正心、寡欲,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顺时效、谨人事、勿动勿伤。即不但要夯实身体的外在基础,还要提升精神层面的内在修养,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同时,这一章节还提到了生育男女的参考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前往查找。(这个话题在现代生物学上还依然是个谜,而万老先生本人十子一女)。


有关养胎之法,书中讲的比较具体:“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处暗室,勿入庙社,勿恣肥甘之味,勿啖瓜果之物,勿犯禁忌之方”“食兔唇缺,食犬无声,食杂鱼而疥癣之嘱”。简而言之,妊娠期间孕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食所化均会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思维高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和现代科学界流行的混沌理论颇有相似之处。另外书中认为,胎儿在三个月之前不分男女,孕妇可以通过饮食起居对胎儿性别进行主动干预,即作者认同转胎之说。


三、分娩、育养


常有人批判中医过于笼统抽象,实际上说的都是外行话。万老先生讲分娩一节,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导。首先,要找到经验丰富、稳重细心的产婆。孩子刚生下来,如果有不能正常啼哭的,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给孩子擦拭口中的赃物?怎样安全地断掉脐带?怎样正确进行第一次洗浴?喂养第一口母乳有哪些讲究?孩子大小便不通,怎样简便快速地解决?书中所讲的一些细节,现在的医院产房都未必能够尽到全部注意义务。只是时过境迁,许多方法适用于乡土社会的农村,现在都没办法实现了。


幼儿育养,作者提出“要使小儿安,须受三分饥与寒”的主张。小儿所伤,多是过暖过饱,因为大人疼爱孩子,唯恐其受冷受饿。“孩子宜着旧衣,勿加新绵,天气和暖之时,可抱向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易刚,肌肤坚实,可耐风寒,不致疾病。若藏于帐帏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当以薄衣,但令背暖。衣物的薄厚程度以初秋穿着作为参考,冬日天寒适当加薄被。


喂养孩子,要切记乳多损胃,食壅伤脾。小儿食无时,但大人需节制,孩子以吃七分饱为宜。吃母乳期间,母亲自然该严格遵循嘱咐,否则其体内寒热偏性会传递给孩子,致其生疾。小儿啼哭之时不可喂养,否则容易导致气滞,于母于儿均无益处。小儿未及一岁,不可食酒面肥甘之热物和瓜果生冷之寒物。


本节最后,作者引陈氏养子十法总结: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胸凉,六勿令忽见一非常之人,七脾胃要温,八儿哭未定勿使饮乳,九勿服轻、朱,十宜少洗浴。古时没有恒温房,小儿洗浴容易受冷,所以讲小儿不可久洗,不可频浴。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可以多洗,凡事适度为宜。特别当小儿脐带未落时,不可频浴,浴则水入脐中,脐风、撮口皆从此起。


另外,小儿神气稚弱,容易受惊吓,所以舒适的生活环境很重要。不可令闻雷霆铳爆之声,不可见非常之物或未识之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喧哗吵闹,但也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比如,尽量不在孩子跟前玩手机,不当着孩子发脾气说脏话,让孩子远离强光源和电磁辐射等。学习中医的父母自然都会举一反三,这就无需我赘言了。


(下)


上篇《育婴家秘》解读(上)我们介绍到,万密斋在明朝与李时珍齐名,当时社会就流行“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那么万密斋的方究竟有何高明之处,《育婴家秘》这本书里又写了些什么?在这个话题之前,还需要穿插一些背景知识。


万家世医,万密斋的父亲和祖父都擅长幼科,而万密斋本人天资聪颖,勤于钻研,其学以《内》《难》《伤寒》为本,旁汲东垣、丹溪各派,尤其推崇宋代儿科大家钱乙但又不轻易盲从,有疑问和争议的地方注重实践,务实求是,对儿科病证采取温和审慎的态度,行医足迹遍布罗田、英山、麻城、黄冈、武昌等地,救人无数。


育婴家秘》卷一讲备孕、分娩、产后护理和医家辩证(四诊合参,首重望诊)的理论,卷二、三、四用了绝大部分篇幅介绍幼儿的各种证治。针对胎疾、脐风、惊风、搐、痫、热、湿、咳、喘、霍乱、呕吐、伤食、积食、泄泻、痢疾疟疾、肿胀、黄疸腹痛、虫痛、疝气、啼哭、诸汗、大小便异常等症,列出了近200种药方,且大多为常见易得之药材,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庭育婴指导用书。


幼儿初生后肠胃脆弱,故立调母乳之法。一岁之前儿有病证,药由乳母服下。一岁之后,幼儿的汤药与大人同,但剂量小。通过乳母服药给幼儿治病,这是中医千年之前就有的方法,在实践中也屡试不爽。但是这早期在西医眼中却遭诟病,认为“不科学”,近些年误解虽有缓和但中医的很多经方却逐渐失传。西医对中医的诋毁,表面是学理之争,实质是利益集团的手段。中医教人如何不生病,西医怕人不生病没收入,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人都该自觉养生,少去医院少受折腾。


言归正传,万密斋的方应该怎么用?首先需要辩证。同一种症状,不同的医者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所以要望闻问切综合判断才可能准确辩证药到病除,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可能做到。中医之难,难在辩证,中医之神,也在于此。比如幼儿哭闹,一般是正常现象,但也有长时间啼哭不止且剧烈者,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医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让宝宝吃益生菌或者做排气操、按摩操、飞机抱之类,然而很多父母照做了也没有什么用。


育婴家秘》中lt;啼哭gt;一节怎么讲呢?首先医者要区分“啼”和“哭”。啼者,无时有声而死泪也。哭者,时作时止,大号跳而有泪也。如大叫哭,昼夜不止者,肝热也,宜泻青丸主之。如日夜啼哭,身热烦躁者,心热也,宜导赤散黄连,或用东垣安神丸。如果夜啼且面莹颊青,则是脏冷,寒甚作痛,须钩藤散、益黄散主之。如果是睡中惊啼,梦中哭而作,则是受惊吓所致,宜钱氏安神丸主之。这里给出了大致的用药方向,但具体是热是寒是惊还是痛,则需要医者望闻问切之后才能得出最终结论。(泻青丸、导赤散、安神丸具体配方和炮制见书中)


有的父母可能会疑惑,孩子出生之后一直照顾的挺好,也不曾受热或者受寒,怎么会心热肝热脏冷呢?《育婴家秘》中讲,小儿病因有五:因胎毒,因禀赋不足,因外感五气,因饮食寒热,因外伤。所以幼儿如果有某些症状大人感到疑惑,那就应该倒推一下妊娠期间孕妈的饮食起居有无异常。所谓乳母致病,事起于默,人多玩忽,医所不知。怀孕期间饮食不能过冷过热,否则寒热之气传导于胎儿就会致病。现在网上很多人还在鼓吹孕妇吃雪糕,吃火锅这种刺激性食物,实是愚蠢至极。


再比如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医需要分因热因湿还是因食积所致,根据症状调整药方。但是现在的医院只是让照射蓝光,曾经还爆出过有医院为了创收让生理性黄疸的婴儿照蓝光的丑闻。之前也听人说起过,西安某儿童医院将治疗小儿黄疸颇有疗效的中成药强行下架,一律采用蓝光照射法去黄。现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去黄疸中药主要是黄疸茵陈颗粒,其配方为茵陈黄芩大黄(制)、甘草。《育婴家秘》中介绍的两种方子:


加减泻黄汤:黄连茵陈,各五钱。黄柏黄芩茯苓,山栀仁,各二钱。泽泻污二钱。此方治湿热发黄甚效。


丹溪治小地吐泄黄疸方: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末,温水调服。


孰优孰劣,懂中药的读者可以进行对比。


限于篇幅,《育婴家秘》中的经方无法逐一介绍,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终生远离疾病,即使真生病了也不需要自己研究抓药。之所以宣传解读这本书,是感叹时过境迁,中医作为国之瑰宝、祖先智慧之结晶,如今竟衰落至此。


最后,引万老先生的一句忠告,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喂养切忌过饱过多。有人说,母乳和奶粉不一样,按需喂养,不存在伤食和积食。可是,“医圣”万老先生生活的时代难道也有奶粉吗?

关联词条:

  • # 育婴家秘
  • # 万密斋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超时空对话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