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潘澄濂,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普通工人家庭。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常有急性热病发生,当地名医对此多有经验,深受敬慕。受此影响,潘澄濂中学毕业后便选择了中医这一职业,进入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在丁甘仁、谢利恒等名师的指导下,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此外,还广泛阅读了《东垣十书》、《河间六书》、《丹溪心法》等医著,对中医知识有全面的积累。


当时,西医在中国发展迅速,对传统医学的冲击很大。中西论争,日趋激化。在此氛围中,他一面沉浸于中医海洋之中,撷取精华,以为根本。一面挤时间去西译学院旁听学习西医知识,进行解剖、生理、病理实验。后又阅读西医医书,他钻研中医之志弥坚,中西兼收,各取所长,为后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毕业后,年仅20岁的潘澄濂踌躇满志,回到温州开办诊所。同时还参加了某医务所的工作,所中设有病床40多张,收有伤寒疟疾痢疾肺炎、肺结核、肾炎、溃疡病、肝硬变等各种急慢性病例,除用西医药抢救外,其余大都采用中医治疗。


1938年春,潘澄濂抵达上海,开始在上海中医学院和中国医学馆任教,同时为人治病。诊治中他善于总结,颇多真知。他常说,中医诊治,通过四诊的方法,识证辨性是提高疗效之关键。


1956年6月,浙江筹建中医研究所,潘澄濂被邀到杭州,负责组建工作。在他和同道的努力下,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于1958年7月正式成立。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研究,亲自制定了乙型脑炎、肝炎、铅中毒、白血病及晚期血吸虫病等项目的科研计划,从科研设计到观察病例、论文总结,均亲自参加。


潘澄濂教授是一位医德十分高尚的名医,在1985年做过胃癌手术后,他仍然坚持每周两个下午坐诊,他总说:“病人等着看病呢。”


1993年,潘澄濂教授去世,享年83岁。


相关理念


坚持中西医结合 潘澄濂在《伤寒论新解》中,突破了“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窠臼,对《伤寒论》“阳浮”和“阴弱”、“营弱”和“卫强”以阳和卫代表机体的散温机能,阴和营代表机体的产温机能作了解释,认为太阳中风就是散温机能的亢进,产温机能不能相应地随着旺盛,使机体调节中枢的相对平衡失调,所以虽自汗出而不解。又据《伤寒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条看,结胸是因早下而致,但原书对结胸的治疗,恰恰是采用大陷胸汤的峻下。这样,前后似有矛盾,不易理解。他援引西医理论作剖析,指出从《伤寒论》对结胸的描述,先说“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也”,又说“结胸无大热者,此水结在胸胁者也”,据此推测结胸的实质似指胸腔有大量渗出性或漏出性积液,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胸腔。就胸腔积液而论,临床上以渗出性胸膜炎较为常见,其病开始阶段,往往先出现恶寒发热,或胸胁疼痛咳嗽等表证。《伤寒论》对有表证者,一般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所以文中“病发于阳”的“阳”字,可能是指结胸的开始阶段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而言,因此认为不宜过早攻下,过早攻下,损伤正气,于病不利。但是,渗出性胸膜炎由于炎症的进展,恶寒、脉浮之类的表证可以自罢,表证祛并非病已愈,相反,胸膜积液增多,则肺部压迫症状如胸闷胸痛、气急或咳嗽等势必加重。由于古无X线检查,又无穿刺抽液,而能认识“此为水结在胸胁者也”,采用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陷胸汤(丸),诱导积液排泄,借以减轻胸部之压迫,殊属可贵。由此他认定结胸先谓不宜下之过早,后仍以攻下取效,实非因攻下过早而成结胸,也不是结胸不宜攻,而是因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阶段有表里之不同,故治法也当有先表后攻之分寸,这正是仲景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诸如此类,引用西说解释,析义明理,较之以经解经,是一个飞跃。


潘澄濂在《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热病学上的作用和意义》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卫气营血辨证与急性传染病的关系,指出叶天士所说的卫气营血并非指某些病毒损害的器官组织,而是将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综合和辨证的方法,划分为4种不同的证候群,作为治疗的标志。谓急性热性传染病的发作,取决于病原体在机体内生存的适应力和机体对病原作用所产生的反应,不论是病原体的内毒素或外毒素,毒血症或菌血症,所引起的病变能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机能。如疟疾一般征候表现是:寒热往来呕吐,消化不良,体疼,脾肿,苔白腻或黄腻,也有独热不寒,舌光绛,神识昏迷的。又如肠热病(肠伤寒),一般在第一病周时,有轻度的恶寒发热,口渴,或渴不引饮,苔薄白或黄腻,皮肤间现蔷薇疹。到了第二病周,由于病热进展,体温稽留在中等度以上,舌焦燥,或光绛而干,甚者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下痢。就这两病的发展过程来说,疟疾的一般症候,和肠热症第一病周时的临床象征,按卫气营血辨证,系邪在卫分或气分,而当出现舌光绛而干,神昏谵语,即属邪入营分或血分了。这样的划分归类,以西医论来说是难理解的,但就中医学说而言,确实如此。他进而指出,卫分阶段,津液一般未受耗伤,故用发汗或渗湿;病热发展,进入气分阶段,就有劫津耗液的可能,治用清法,有湿的尚可化湿;到了营分阶段,津液耗灼,神经系统受到了威胁,表现为舌光绛而干,唇焦齿垢,神昏谵语,如再有心力衰竭征候出现,便是进入极期,治以滋润养阴,还要顾及心脑机能衰竭,适当采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以防痉厥;如进入血分阶段,血毒征象已很严重,有各种出血症,须以大剂凉血解毒。凡此,中西两套理论同用,指导临床实践,有利于明理识证,提高疗效。


突出贡献


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潘澄濂认为,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辨病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史、病症,结合多方面的实验检查,对疾病作出确诊。这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虽有疟疾痢疾麻疹等病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外感病如伤寒温病湿温,杂病如痰饮咳嗽水气、积聚等,大都是以证为基础,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有所不同。


潘澄濂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要双重诊断,对中医临床研究,制订诊断指标及疗效标准,用以观察中医药对某种疾病的疗效确有帮助,应推广执行。但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有的不是按中医辨治的特点,而是执一方一药以试病,有的学步西医,说是炎症,不辨寒热虚实,概用清热解毒。有鉴于此,他指出这只是中西两法的乱套,而不是有机结合,不是辨病与辨证的灵活应用。有感于一般中西医生知识的局限,辨病与辨证难以普遍应用,他主张对某些较危重或复杂的疾病,中西医尤其是西学中医师应讲求合作精神,共同分析研究病情,判断其疗效西优于中的以西为主,中胜于西的以中为主,中西结合,辨病用药与辨证施治结合,取长补短,紧密协作,反复实践,摸索规律,提高疗效。

年历

1910年11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城西街。

1925年 毕业于上海南阳中学。

1929年 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30年 出版《伤寒论新解》。

1938-1947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教员。

1947-1954年 任温州普安药局医务主任。

1958-1984年 任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0-1966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