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吴南京:关于中药用量问题

四君人参

浏览:612

时间:2020-09-18

有人说,中医治病用药之秘在于药量,这话有一定道理。病是身体发生偏差,中药治病就是以药的偏胜纠正身体的偏差。用量太过,则药伤身体,药量不够则治不了病。把治病的药量用到刚好胜病,这是很要紧的事。


因为笔者所治之病多为一些疑难重证和危重症,常常会超大剂量用药,并于2013年出版一本医案专著。所以就有人问我:“你的药量太大,现在多虚人, 很多人受不住。”我回复:“以前的药是接近野生,药效强。现在的中药是在大棚用化肥种植,药效差,用量自然也要加大,这是起码的常识。”对方接着长篇论述:“吴老师您好,可是如果辨证准确的话,量少也有效果,我一直在看的中医,他给我们开的药,开始量都很小,3g,5g,9g,等气血调上来了,再把量放大一点。”


敢用大量毒药的中医,历来惊世骇俗,往往一鸣惊人。所以,很多中医刻意追求敢用大量毒药的境界。还有一种论调:“由于现在的中药很多都是化肥催出来的,用量不加大,就没有效果。”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医们开的药方是越来越大。每每一味药少辄十几克、多则几十克,甚至几百克。但是患者的状况也不一定就如中医的愿望,立竿见影,迅速得到改善。于是乎,大家更觉得现在的中药药力太小,继续加大药量。


中药进入人体,是通过调动气血来达到相应的作用的。比如,当归补血。如果是当归进入人体直接化成血液,当然是用量越大,补血越多,越是血虚的人, 就越应该用大量的当归。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归的补血功能不是当归进入人体以后直接化成血液,而是通过调理人体自身的气血,使人体的造血功能正常发挥出来。


中药就像弹琴,患者的气血是琴弦,中药是拨弄琴弦的手指。手指怎么拨琴弦,就能奏出什么样的乐章,不仅要考虑乐谱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琴弦的承受力。如果只想着奏出高亢的音乐,用力拨琴弦,若琴弦经受不住这样的力道, 就有可能突然断裂。


如此一来,当面对一个患者时,药物的具体用量大小主要是考虑患者气血的强弱情况。如果是一个气血比较虚弱的患者,气血容易被药力调动,即使病重, 药量也要偏小。如果是一个气血相对较壮的患者,难以被外力调动,药量就应该大一点,因为只有大一点药力,患者的气血才能按照需要被调动。


有的人会问,那就不用考虑患者的病情了吗?这个道理很简单,患者的病也是由致病因素调动患者气血产生的。一个气血强壮的患者,突然病倒,必然是遇到了强大的病邪,否则影响不了患者的气血而致机体失衡。而一个气血虚弱的患者,即使病邪很重,也要慢慢来,否则,虚弱之气血骤然受药物强力调动,有可能导致像琴弦断裂一样的危险。所以,在考虑药量大小的时候,患者气血的情况是主要的,病邪的情况是次要的。


再说说化肥导致药力下降的问题。最近也有几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化肥的确让同等重量的中药材药力小于不用化肥的野生中药材,但是,现在的中药并不都是用化肥的,也有没有用化肥的,很多常用药物并没有化肥,这是第一。第二,现代人的体质也不如古人体质强壮了,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脑力劳动者,气血比体力劳动者要虚弱,能承受的药力比以前的人要小很多。所以, 不能因化肥的问题就加大药量。还是从患者气血的情况,结合药材品种的情况, 通盘考虑以后决定药量大小”。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目前用中药,只要辨证正确,即使很小的药量:3g、6g、9g、12g等,也都有很好的疗效,不必一定要追求大药量。如果用药效果不明显的话,首先要考虑辨证是否准确。对于那些病根很深的患者,随着其气血的逐渐旺盛,可以逐渐增大药量。


有些患者希望缩短吃药的时间,常说:吃中药也挺麻烦的,能不能把药量加大,早点停药。我常用这样的比方来告诉他们:如果你每天坚持慢走一个小时, 一年以后你的身体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如果你把这样的运动量一个月内完成,身体不仅没有改善,而且会变坏。中药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经方的用量,一直以来都在争论不休。当汉代的权出土以后,似乎已经有了定论。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g多。据此,很多人都主张按照仲景方用大量。实际上,如果全部按照仲景方的原始用量,很多不符合实际。比如麻黄, 你真一次用45g,没有几个人受得了的。所以,即使有经方的依据,也不要完全照抄经方的用量。


我看完对方这样的论述,只有苦笑。


药量之用,全以病情而定,以胜病为用。病重药轻又哪里治得了病?会说用量很少就能治病,这是针对一些轻病而已。笔者也常用“午时茶颗粒”治疗一些轻微的寒积;用“小柴胡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半夏糖浆和板蓝根颗粒合用治疗咽炎等。这些制成成药的颗粒剂或糖浆,剂量比对方所说的一味药三五克还要少,但效果也很确切。


对方说到虚证用药不能过重,那么“四逆汤”“理中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又作何解释?说药量少治病效果好,这话源于徐灵胎批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徐说叶天士用药轻灵可喜,导致了后人就认为叶天士用药真的是药量很轻。笔者看《临证指南医案》里大多都没有注明药量,徐灵胎所批注用药轻灵可喜,也仅仅局限于脾胃病这一章节。但叶天士一样没有注明药量,无非是所用之药的性味都很纯和,由此可知,徐氏所注的轻灵,指的是药的性味,而不是指药量。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用药在和纯,药量不能过重,以免气机升降失常。甘能补而入脾,脾胃虚,多用甘药为主,果真有他邪,性味偏性很大的药用量也是很少,所以才说轻灵可喜。


记得笔者2005年治疗一例阴黄患者,因患者明显气虚,但又考虑到中焦用药量不能过重,主药黄芪也只用到30g,其他如厚朴苍术干姜诸药也只用到10~15g。没想到服药一周无寸功。于是我把黄芪用量达到80g,厚朴苍术等药用量也达到30g以上。嘱患者把药煎好后,置于保温杯,当开水少量多次服用, 只服一剂,就大见成效。回想《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等药的服用,是只煎一次,分三次服用的服药方法。得出治病胜病之药量,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而定。病情较重,药量也要重,但服药方式,可以分多次。也就是说,一天的总药量必要胜病,但考虑到患者身体的运化问题,可以多分几次服用。这样一来,单次服药量就变少了,但一天的总药量足以胜病,由是效果确切。


2007年,笔者到金华行医,见乡下百姓,到了盛夏会把一味仙鹤草大剂(干药200~500g,放在大锅里煎)煎好,放在大水壶里,野外干活时随身带,把药汁当开水服用。虽一天几百克地用药,也不见有人因药量过大而见不良反应。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单次服药量少。


现在病家的服药方式,一般是把药煎两次,把两次的药汁混合,分两次服。要么是煎一次服一次,这样单次服药量过多,一些身体较虚的患者,的确见到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的情况。但真是如对方所说仅用三五克药来治病,效果怎样好云云,实不足信。


2015年5月份,我师父和师娘来浙江游玩,师娘讲起一个鼻炎患者的治疗经过。师娘说有一个鼻炎患者,久治不好,师父看药方后,觉得药方对,就是药量过重。于是师父叫患者把原药研粉,一次服药粉3g,一天三次。连服半年,久治不愈的鼻炎就这样治好了。师娘还讲到师父一次去医院会诊一例高热患者,见医院医生用生石膏50g,师父把原方的生石膏用量增加到100g,服药一剂就热退而安。


可见中药治病用药的量,本无定量,以胜病为主。


笔者用药剂量,一般以脉诊为主,比如见沉细弱脉,脉越无力,用量越大, 但服药的次数也越多,而不是机械地叫患者把煎出来的药一次服完,往往是叫患者把药汁放保温杯里,只要肚子不是很饿都把药当开水少许服用。总之,力求药汁在体内的消化吸收。

关联词条:

  • # 中药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