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畅谈循经取穴法(三)

admin

浏览:721

时间:2020-07-14

在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依据五输穴理论的“输主体重节痛”,我会经常针刺病变经络的“输穴”, 这也是经典的循经取穴法之一。


例如,手太阳小肠经区域的颈项疼痛,可以取小肠经的“输穴”-后溪穴;足厥阴肝经区域的腹股沟痛,可以取肝经的“输穴”-太冲穴,如此类推,经脉所至,主治所及。


一些针灸同道,使用“输穴”都是习惯于直刺其穴为主。而我在临床上,常习惯用斜刺与透穴的刺法,发现能够加强临床疗效,对于本条经络循行线上的疼痛见效最快。


1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病变部位所属的经脉选取穴位,单侧疼痛扎同侧,双侧疼痛扎双侧,针尖向心指向患处斜刺透两穴(除了指关节疼痛不一样,针尖应离心向指关节),有肉处可30-45°斜刺进针,骨头处则平刺即可,进针深度(半寸至1寸即可)一般掌握离患处远宜深,离患处近宜浅。


具体的十二经取穴如下:


手三阳

大肠经,三间合谷

三焦经,液门中渚

小肠经,后溪腕骨


手三阴

肺经,列缺向心平刺;

心包经,内心透间使

心经,神门通里


足三阳

胃经,内庭陷谷

胆经,侠溪足临泣

膀胱经,束骨京骨


足三阴

脾经,太白公孙

肝经,行间太冲

肾经,太溪复溜


2


关于,应该取同侧还是取对侧的疑问。


有人认为要取同侧,也有人认为应该取对侧。


而我用循经取穴法都习惯于取同侧的穴位,单侧疼痛取单侧,双侧疼痛取双侧。


针同侧也只是我的临床习惯套路而已,如果想要先取对侧的穴位,是可以的,也会有一定的疗效。毕竟,扎同侧还是扎对侧,并不是死规矩,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如果真的要区分一下,到底扎同侧好还是扎对侧好,可以依据寸口脉来判断。


若病是在络脉,脉上往往没有特别异常,这时候取左取右都有效果,应以方便患处活动为取穴原则,比如,手提重物时出现肩前痛,若取同侧的三间合谷穴来治疗,那就不方便用手提重物的动作来验证疗效了,这时对侧的穴位则是更好的选择。若一侧效果不佳,可以补上另一侧配合加强效果,这是《黄帝内经》的缪刺法。


如果是病在经脉,脉上会出现一些异常,如果一边脉特别的细,或特别的大等等,取穴应该以有异常脉的那一侧为准,无论左右,这是《黄帝内经》的巨刺法。


关联词条:

  • # 循经取穴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帖内容由注册会员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