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循经取穴法(三)
在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依据五输穴理论的“输主体重节痛”,我会经常针刺病变经络的“输穴”, 这也是经典的循经取穴法之一。
例如,手太阳小肠经区域的颈项疼痛,可以取小肠经的“输穴”-后溪穴;足厥阴肝经区域的腹股沟痛,可以取肝经的“输穴”-太冲穴,如此类推,经脉所至,主治所及。
一些针灸同道,使用“输穴”都是习惯于直刺其穴为主。而我在临床上,常习惯用斜刺与透穴的刺法,发现能够加强临床疗效,对于本条经络循行线上的疼痛见效最快。
1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病变部位所属的经脉选取穴位,单侧疼痛扎同侧,双侧疼痛扎双侧,针尖向心指向患处斜刺透两穴(除了指关节疼痛不一样,针尖应离心向指关节),有肉处可30-45°斜刺进针,骨头处则平刺即可,进针深度(半寸至1寸即可)一般掌握离患处远宜深,离患处近宜浅。
具体的十二经取穴如下:
手三阳
手三阴
肺经,列缺向心平刺;
心包经,内心透间使;
足三阳
足三阴
2
关于,应该取同侧还是取对侧的疑问。
有人认为要取同侧,也有人认为应该取对侧。
而我用循经取穴法都习惯于取同侧的穴位,单侧疼痛取单侧,双侧疼痛取双侧。
针同侧也只是我的临床习惯套路而已,如果想要先取对侧的穴位,是可以的,也会有一定的疗效。毕竟,扎同侧还是扎对侧,并不是死规矩,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如果真的要区分一下,到底扎同侧好还是扎对侧好,可以依据寸口脉来判断。
若病是在络脉,脉上往往没有特别异常,这时候取左取右都有效果,应以方便患处活动为取穴原则,比如,手提重物时出现肩前痛,若取同侧的三间透合谷穴来治疗,那就不方便用手提重物的动作来验证疗效了,这时对侧的穴位则是更好的选择。若一侧效果不佳,可以补上另一侧配合加强效果,这是《黄帝内经》的缪刺法。
如果是病在经脉,脉上会出现一些异常,如果一边脉特别的细,或特别的大等等,取穴应该以有异常脉的那一侧为准,无论左右,这是《黄帝内经》的巨刺法。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帖内容由注册会员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