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配方如烹调
烹调在古代是件大事,商朝宰相伊尹善《汤液经》就是搞烹调的。烹调术最讲究汤菜的滋味,譬如炒肉菜,用猪肉若干,炒到什么火候,加入多少花椒、大料、味精、盐、葱、姜以及其他调味品,做出来的莱才好吃?厨师对配料的比例和做法都非常讲究。假若不管肉菜多少,调味品都各放一大把,大火一烧,做出来的菜味道一定很差。中药配方调剂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用“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煎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度谨严。分析起来,桂枝和芍药等量很重要。桂枝昧辛甘,芍药味酸苦,两味主药再配合生姜之辛、甘草、大枣之甘,微火煎煮,恰好做成一碗适口的带甜味的酸辣汤,起到调和营卫、解肌退热的作用。假若其中桂枝或芍药用量一变,煎法一改,做出来的汤剂辣酸不适口,退热效果也就差了。这说明方中药物剂量和煎法都很重要,治病遣药时不能感情用事。认为某药好,就用它几十克,或抓上一大把;认为某药不好,就不讲原则的少用或不用。在煎药时,不论治感冒或治杂病药,不论补剂或泻剂,既不分轻煎重煎,也不讲先煎后下,一概用大火一锅煮。活像不懂烹调原理的人,尽管原料很多,但颇难做出鲜美适口的佳肴。
历代对中药调剂都非常注意四气五味,也就是重视药物对脏腑经络的亲和力。不同气味的药物入脏归经有所不同,举最通俗的例子,俗称辛辣之味,“葱辣胃,姜辣心,辣椒辣肛门”而“五辛害目以蒜为甚”。根据这个道理,古人创立了“引经药”。临床上常用的引经药很多,如太阳用羌活,阳明用升麻、白芷等等,比比皆是。但需要指出:引经药的剂量都不宜过大,否则会使本末倒置,还可能把其它药物所要走的地方领错,降低方制的疗效。
中药方剂的剂量和煎服法的规矩有其传统性,也就是说,治某病用某方,只有依照原方固有的比例调剂,如法煎煮,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正像做某种菜肴,依照食谱所列的原料和佐料的比例如法煎炒,做出来的菜才好吃。有人研究《伤寒论》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发现按仲景方剂量,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与,利尿效果反而明显减低。五苓散的服法,以半汤和散内服,止“水逆”呕吐之效颇著,若改以煎剂内服,亦会降低药效。说明古人的临床经验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方时,不但要记牢方内的药物,而且应当记牢药物的剂量,各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煎服法等。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学到方剂的妙处,再加上临床认证准确,投之取效方捷。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