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谈治法与方剂
第一節 製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治法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广义来讲,治疗方法也包括治法,一般我们说这个病用什么治法,吃中药,用方,用方药来治疗,或者用针炙来治疗,都是治法。这很广义的泛指的治法。
方剂学裡讨论的治法是狭义的。它指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採取得治疗法则。
作为治法,理论上奠基是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汇聚了当时对临床治病过程当中的很多治法的认识,散在的汇聚在裡边不同的篇章裡面。这都反映出来了。后世通过整理,对这一治法形成很多说法,譬如“十剂”的思想,譬如很多医家后来“十剂”他也发展,“十二剂”,“二十四剂”,这些都是一种对内经基础治法的一种发展。到最后清代由博返约,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把它归纳为大法的八法。八法实际上仍然基于内经的基础,这个我们现在所讲到的,常用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等。都是源于《内经》。 《伤寒杂病论》对治法方面,是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一个体系,我们辨证论治,在《伤寒论》是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建立,这个标志吧。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的话,它是两个阶段,辨证的阶段,关键在捕捉病机,论治的阶段,关键在确立治法。这两个阶段,针对病机产生治法,然后方剂是一种手段,只能说是重要手段,或手段之一。所以论治阶段为什么说关键在治法,而不是说关键在方剂呢?理、法、方、药,因为治法,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必须遵照这个治法。如果肝气鬱结,用方要遵照它疏肝理气,用针灸仍然要遵从这个治法。方剂是重要手段,或者是使用最多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这是治法的重要性。在辨证论治整个过程当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重要性。因为你辩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所以方剂必须要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是一个在《伤寒杂病论》开始建立的这一套体系。临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体系。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补法也是治法,补肾阳也是治法,光补命门之火也是治法,温经散寒都是治法,这一治法,是当作什么关係呢?治法多层次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在临床上,你不能够准确的表述你这个治疗的思想,实际上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这裡指的具体治法,我写了两个层次,实际上第二层次具体治法层次,它还有细的,下面的层次。但有的认为治法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实际上是治则。治疗原则。它是针对的所有疾病都必须遵守的治法上的共性。所有疾病,不管你是内伤杂病,外感热病,不管是哪一科的,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这叫治疗的原则,简称治则。《中医基础理论》裡面讨论的,扶正祛邪,任何疾病都要遵守这个治疗原则。平调阴阳,调整气血津液,包括调整气血津精,包括知规权变,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因制宜思想。所有的疾病都必须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把它称为治则,最高层次的。
治則:所有疾病必須遵守的治法共性。
治法,治療大法:針對某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
具體治法:針對具體證候所確立的治療法則。
在治法这个层次裡有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的区分,像“十剂”裡面讲的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裡面谈到的,它既是功效的概括,又是治法的概括,以及“八法”裡面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些都是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它不是所有的。补法就针对虚证这一类。虚证这一类共同遵守这个治法。清法针对热证,热证这一类共同遵守的。这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一个治法。这叫治疗大法。
在临床上使用的是具体治法。具体治法就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那落实到具体,当时、当地、当具体这个人,所採用的一个治法。当然我们这个治法就要降到最具体的程度。那它的前提就辨证病机要最具体。治法针对病机产生,病机药最具体。
我们现在看临床上有没有这个情况,有许年轻学生这些方剂,都学了,都毕业了,毕业实习的时候。我有时候带实习,看这些学生,病人要问他,我怎么不好呀?你虚了。病人吓得很,我年纪不大,都虚了。再问他怎么虚呀?肾虚。喔,结婚都没结,都肾虚了!肾什么虚?肾阳虚。人家更害怕了。这裡讲的都是一种大法。都讲不到具体的。你怎么能停留在高层次治疗大法上去,谈他一个具体的病例呢?应该落实下来。一个肾阳虚,这个是一个病机,肾的,肾精不足,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几个大类型。下面有具体的。肾阳虚以后,可以反映在什么方面呢?可以肾阳虚,热力来源极差,严重的甚至于阳虚到阴盛格阳,那这是一种具体的病机了。或者肾阳虚仅仅火不生土,完穀不化,泄泻,或者水肿,这个方面,或者肾阳虚反映在生殖功能低下,而肾阳虚可以阳痿不育,对吧?这也是一个,他平常生活照常还比较正常,甚至于腰痠脚弱,再结合经常畏寒,他这个肾阳虚很轻,在这个阶段主要反映在表阳不足上,严格说,程度较轻,这一类都可以归到肾阳不足的范围来,你层次不清的话,跟人家随便说一声,那你把这个不同层次溷淆的情况,你治法上绝对不会精确。
现在这个很普遍,如果跟师学徒,或者自学成才,这些在学习当中,他写病历,笼统一个肾阳虚,三个字,这个病机确定的,治法补肾阳,这个不精确的。不是落实到具体层次的。而仅仅起个作用,容易吓人。别人一听我这么年轻都肾阳虚了!也就是说,由于你这层次不清,这教学当中也应该注意,你病历书写要求,辨证的准确性,层次的具体性上,如果不这样要求的话,中医学发展很困难。我说一个现象吧,八十年代很多老中医,开始在政协、人大,各方面呼吁,中医要立法,叫你立法嘛,立到现在立不出来,为什么呢?立法了,那你医疗证明就有法律意义了,对吧?那你就立个证明,肾阳虚,休息一周。你拿出什么标准?什么指标来?你的肾阳虚,你可以是已经要垂危的病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表情澹漠,呼之能应,紧接着就要阴盛格阳了。老年到慢性病衰竭到后期,这个时候了。而有的肾阳虚,照样打篮球,照样生活。你那下面的具体层次不清楚,那怎么行呀?当然将来你逐渐证候规范,一个肾阳虚,有一级肾阳虚,二级肾阳虚,三级肾阳虚,西医也有很多,一个“+”,两个“+”,一级肾阳虚照常工作,两个“+”,你可以轻一点工作,三个“+”,你可能要休息休息了,四个“+”要住院了。你要把你的证候类型,分层次分清楚。所以不能够,我们的学生,治法,方剂学了,出去再跟别人讲,你就是一个肾阳虚。不行!肾阳虚,或者脾肾阳虚,完穀不化,肾阳不足,阳痿不育,你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这个层次。这个我们需要反覆几代人工作,规范化。这在过去小生产积累那样基础上,这工作非做不可,否则你得到的地位不会彻底。这是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還有多體系的特點。病機的多體系的特點,決定了治法的多體系特點。如
六經治法體系。
衛氣營血治法體系。
三焦治法體系。
臟腑治法體系。
在学习方剂的时期,一般来讲,还没有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在基础课阶段,还没有开那些经典课,所以不一定了解这种多体系的特点。西医有时也不了解中医多体系这个特点。说医学体系嘛,就是一个,我这个辨病的方法,寻找病因,我找到病原体,我公佈出来。我在美国纽约研究出来,也就是公佈出来了,你伦敦的实验室,莫斯科的实验室,北京的实验室,都搞出来了,可以重複,大家一样用。你这倒好了,你这医生说,我用卫气营血辨证来解决,那个医生说,我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能解决。再来一个说,脏腑辨证用之最好。那这个治法多体系,由于它的病机体系,辨证体系是多体系的。治法体系,病机体系,辨证体系,为什么多体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定位模型的问题。不光学方剂,学中医必须了解这个特点。病位模型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定位,定位,人们很不了解中医的,中医的定位是乱定的。有的开玩笑说,学中医的没头脑的,为什么呢?你心主思,对吧?心主神志,心管了,还要脑子干什么?他这是种功能定位。这话不是我编的,哲学书上有。
人类的很多东西,包括思维方式,都不是单打一的,不是说上帝给你一种方式,你就是这个定位。有这个定位,就有功能定位。有自己观察分析寻找原因,就有间接推导综合推导来寻找原因。这个都是哲学上存在的。而是在综合时代,在功能定位上,在间接综和推导上,用得多一些。分析时代呢,人类历史进入分析时代以后,那是结构定位,和直接观察分析方法,用得多一些。而现代进入很多边缘科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这时代开始,应该说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波尔量子力学开始进入,出现了新的综合时代的曙光。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维繫的现代包括宏观天体的研究,微观像基因的研究。将来都会走向综合时代这个奠定基础的。所以由于分析时代习惯于这结构定位,对功能定位就不理解。这实际上这个因为不了解,这一点将来在治法针对的病机,怎么一下子又是卫气营血,一下子又是六经,一下子又是脏腑,搅再一起了。方剂学裡都在,否则对这些话不好理解。
谈到这个,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功能定位,我们有时说全国排队,经济实力上海第一位,比如某个省第二十位。是不是这些省它就在排队?它是它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出来的。这个社会人群当中排队,比如说工人阶级第一位,那这个位是不是他人就在排队,在前面?不是结构定位,是功能。以具有这个功能群体的,这个定位的。比如说到一个城市,要找上课的地方,拿个地图,别人指给你看,朝阳门外的关东店,这是结构定位,拿地图你能找到。如果说,到教育部,我指的教育部,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指的我们这农业部,就是我们国家的农业,我看教育部长,农业部长不敢当,我这仅仅是这个行政机构管理部门。不是整个农业。我们说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轻重,这种定位这种思想,都是功能定位。对共同功能特点的,共同功能形成一种定位概念。
中医古代最早有结构定位。大家如果翻翻历史的书裡面,最早的脏腑模型就在那裡面。后来发展古代的科学技术,很难向深处发展,过度向结构定位。形成就是在《黄帝内经》。所以它经过一种定位溷乱阶段,到内经来整个澄清,大家把“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结合起来一读,裡边都有。当时的溷乱过程,和用什么标准来把它确定,都有。
由于是功能定位,所以产生多模式,我们现在讲多体系,多模式多体系的特点。
①卫气营血这种辨证体系,它就针对什么功能定位呢?它气血,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作用于气血的浅深轻重不同层次,产生病理变化的规律。气,卫和气,血,营和血,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作用于气血。伤及人体气血的浅深轻重不同层次,形成的这种定位模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卫气营血这个体系。
②六经是寒邪伤及人体阳气,由实转虚,由轻至重,由表入裡。这种浅深轻重的不同层次,所产生的病理变化规律。
③三焦辨证,湿热病邪作用在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部位,三焦水湿运行功能障碍,这样来确定的定位。
④脏腑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脏腑,以及它相关系统,产生功能变化的一些规律。
所以它定位模型不同。定位它都是以功能,某个方面的功能。某个方面的功能系统,这样来定位的。因此中医学它产生在综合时代,由于功能定位,它产生了多种的定位模型,形成不同的辨证体系。那相应这些不同的辨证体系,它就会产生不同的相应的治法。
卫气营血辨证它就可以有“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只须凉血散血”。它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卫气营血的治法。
伤寒方面,就六经辨证方面呢?那就太阳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明就要清解阳明,少阳半表半裡就要和解。那就他这一套治法,针对六经的一套治法。你把和解搬到卫气营血当中去,那你就不成完整体系了。如果我们学生开始在学习方剂学阶段,这几门课都没学。而这几门课辨证体系不同的一个原因是什么?并没有知道。他开始来学方剂,后面具体的。你看前面谈到麻黄汤,桂枝汤。太阳病。泻下剂第二章谈到大承气汤的阳明病。有阳明腑实。然后到了清热剂,第一个出来白虎汤,热在气分,但是又说它阳明热盛,阳明经热,这名词很多,你都不知道它来源在哪裡的。阳明经热,那这个热在气分是什么关係?它来源于不同的辨证体系所产生的不同治法体系。所以首先要了解中医学的治法汗病机体系。有这种多体系的特点。那你才能够在相应这个方的治法上,从整个所居的体系范围内来理解它。某一体系为主,当然用在别的体系也可以。符合它相应的治法体系的内容。治法体系的需要。
这两个特点,学方剂学也必须的,也很重要的。就相当于有一些代表方。反映了一些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你不了解,光从这个方去理解,那不能深入,不能理解正确的。所以这个第一节的治法概述,就讨论了治法的概念。讨论了治法针对病机。治法产生要针对病机的。讨论了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和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学习治法必须了解的。在中医学当中它有它这个特色。否则如果不了解这两点,不重视这个的话,方剂学完了,对于它的很多方的一种反映出来的治法,回归到这个整个中医药学体系当中去。它的源和流就不会清楚。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初学方剂的这些同学来说,教材上仅仅告诉你阳明,六经规律他不知道。有的老师,如果课堂上,费很大的时间来讲这个六经,《伤寒》又重複了。
怎么运用比较精确的,首先他要明白,以后要学到的这种六经治法体系。包括六经病机体系产生的治法体系。卫气营血的病机体系产生的治法体系。脏腑的病机体系产生的治法体系。以后要学的。陷在这个方应该是在哪个方面呢?它的本质是怎么造成的?功能定位得不同造成的。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初学时的疑问。这中医确实深不可测。基础课觉得不容易学进去。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困惑。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 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
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藥成”與“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方劑必須針對病機,體現治法。
分析问题的阶段是辨证的阶段。关键是捕捉病机,抓住病机。而在论治的阶段,关键在确立治法。运用方药治病的话,那在确立治法以后,相应的才能选择方剂,或者组织方剂。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是说唯一手段,是主要手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先有药,后有方,前面讲了,方运用到一定的阶段,在方药运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把很多治疗的共性归纳起来,形成法的概念,治疗当中的很多共性,这类药怎么组织解决这类热像,清法概念出来了。不是光针对一个药,或者一个方了。针对一批共性了。那就治法理论的产生应该说是在方药运用经验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到一定基础上形成的。治法是后于方药运用产生总结出来的。但是当治法总结出来以后,反过来又成为主要遣方,或者运用成方的一种指导思想。所以说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反过来呢,方剂它有一些规定性,前面绪言强调了,这规定性裡包括很重要一点。它要体现治法,治法在临床上落实要考方剂来落实。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过去有提法叫落实和完成。落实、完成是一个意思。体现和完成还不同一点。方剂是体现治法,针对病机,落实、完成治法,它是个主要手段。所以这两条,应该说方剂和治法的一种简要的一个归纳。所以不能够有方无法,有法无方,都不行。徐灵胎的《方药源流论》讲得很清楚。
中医学是独立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也就包括了方和法之间的这种紧密关係,这个区别于民间医学单方,验方,和中医学方剂学的区别和界限。若症状直接挂钩药物,这是很大一部分,很大的特点是民间医学水平。把中医学取消了方和法这种环节以后,它回归到,还原到民间医学了。最早像战国时期以及以前的中医学,是处在民间医学的水平,和现在我们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医学,是这样的。像藏医学都有它的理、法、方、药体系。我们学校基础医学院有藏医专业,尽管我们懂得很少,也跟着他们学,藏区也去参观,也看他们看病,它有一套从唐以后转向以后形成的一套它的医学体系。所以它也有它的治法,它有它的方,所以它有比较独立的一个理论和临床体系。所以我们方剂、治法关係,是学习方剂学当中非常重要的。
每个方的治法,是在后面各论当中,在功用那个栏目裡面,从方的作用来讲叫功用。它所体现的就是治法。所以我们历来说方以药成。方是用药组成的。又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所以方剂从治法、针对治法来产生,要体现治法,法随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法随证立实际上是法是针对了证的本质病机产生,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方药体现治法。是这个关係。
我们历来讲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組方(用法的指導下組織方劑)
以法遣方(用法的指導下運用方劑,選擇方劑)
以法類方(用法的指導來分類方劑)
以法釋方(作方論和講解方的時候,用治法為綱來解釋方劑)
过去大多是指的以法统方是以法来分类方剂说得多。以上构成了以法统方的完整内容。这是方剂治法关係当中相当于一个小结。需要重视方剂学习的同时,又要十分重视治法的学习,和对治法的一个体会。而将来学习各论的方剂当中,除了在功用类一栏裡,明确要标明它的治法。实际上既是功用又是治法。而且在方解过程当中,也是围绕这个治法的思路来展开的。这是方剂和治法的关係。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常用治法有一种归纳总结的过程。这裡常用治法所指的是大法。就是我们刚才讲治法多层次的特点,中间的大法这个层次。这个大法是针对一类病机共性。一类病证的病机共性。针对这共性所产生的治法。这一治法有个归纳过程。历史上归纳很多种模型,我们侧重点长期以来是以程锺龄的《医学心悟》归纳的《医门八法》作为治疗大法。也可以说作为治疗大法的一种代表。所以常用治法这一节的前面一节,我们主要谈到这种归纳这个八法,思路怎么产生的?这裡要补充一点,说明程锺龄思路的一种想法,怎么就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把它归纳出来了呢?我们看《医学心悟》,他自己讲的: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这裡明确说明了,寒、热、虚、实、表、裡、阴、阳是八纲,八个字是来统帅病情的,八纲也是程锺龄总结的。他是根据八纲推导出来的八法。有的时候同学要问,程锺龄制定了八纲,八纲是一种病机的共性,病机不是有多层次吗?针对病机的多层次,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才是多层次的。那他的八纲八法是什么关係呢?大家虽然有时觉得是对应的,但也不是八个和八个具体,机械僵持对应的。他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因为八纲当中如果分析的话,表裡是指的相对的病位结构,历史上相对的病位结构,历史上医学形成过程当中,有很多这个是相对概念,表裡,表并不是光指你的皮毛的表,后面我们学到小柴胡汤,这裡在回顾《伤寒论》的原文,就会提体会到,有些表裡它有相对概念,但是表裡是病位概念,这是确定的。阴阳是总括的一种概念,总体总括的属性。它来统其他六纲的。而其中根据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那是很具体的,它是描述病性的,而寒、热、虚、实描述病性是反映出来了两方面的问题。(1)寒热反映的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程度估计。(2)虚实反映的是人体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这两组矛盾,複合交叉,反映出完整的病性,疾病性质。
对于一个疾病的概念,中西医都一样的,都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了。我们前面提到病因的话,中医是间接综合推导为主,直接观察分析为辅。西医学恰恰倒过来。直接观察分析为主,间接综合推导为辅。不同时代产生。病位的话,中医学是功能定位为主,结构定位为辅;现代医学是功能定位为辅,结构定位为主。因为现代医学查来查去查不到的,一定要逼着他说个病名,它可能告诉你神经官能症,什么什么综合证,这不是功能定位了吗?他也要功能定位。他是结构定位为主,功能定位为辅的。中医学是相反的。
病性上,现代医学是贯穿于全病的过程的一组矛盾作为属性,炎证,现在非典型肺炎,当然还没弄清楚矛盾,大叶性肺炎,细菌侵袭,引起炎症,这个炎证贯穿于始终。划分为四个阶段,充血期、红色肝变、灰色肝变、吸收消散四个期。这四个耆围绕着炎症的演变,一组矛盾。中医学不是,它二元病性,必须是二元病性,两个角度,就像看电影,立体的,一个交叉点。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阴阳失调的程度估计,虚实、寒热两组病性,複合交叉,来描述一个疾病,病性。这两个是决定疾病性质非常重要的。程锺龄正是抓住了寒热、虚实病性,作为确定治法的纲领。因为高层次,高层次的治疗大法,它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病位,表裡是病位概念。所以抓住寒热虚实,那它怎么演变这个呢?怎么推理这个过程呢?
八綱中寒熱虚实病性推導出八法之思路。
寒 → 溫 單一治法
(七法)
+
和(複合治法) 八法
熱 → 清
虛 → 補
實 → 瀉 汗
吐 消
下
寒热虚实病性分别对应产生的是,寒则热之,温法;热则寒之,清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裡的泻是广义的。这个泻是驱邪的一种广义的提法。不是光攻下的泄。驱邪呢,用汗吐下,三个途径驱邪。这三法加在一起,是六个法。汗吐下的驱邪,都是一种急性驱邪,紧急驱邪,都是治疗较快的,有些邪你快不了的,渐渐积累形成的,那这种情况中医有消法,因此实证用泻法裡面推导出来汗吐下消四个方法。加上上面温、清、补七个方法。七法。这七法有个特点,都是单打一的。都是单一的。但中医学非常强调对立病性的同时存在,中医描述疾病性质,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往往在人体身上,对立两种矛盾性质会同时存在。这种情况往往要用複合治法,而不是单一的治法。这种複合治法的一个特点,就体现在和法。因为这七个单一治法,加上一个複合治法,就是八法。
这八法就是程锺龄针对八纲裡面病性,推导出来的。它反映了高层次的治法,并没有结合具体病位的,你要落实到具体方剂的时候,还是要把它结合到它的病位。组方的时候,又要结合到它的病势,病势就是趋势,传变。哪裡传变而来,可能转归向哪裡而去。所以我们说八法是属于高层次治疗大法,就指的它不是具体治法。是统帅这一具体治法的,是针对一类病机共性所採用的治法,这样可以根据八纲,怎么推导出这个八法,这个过程也使得针对病机确定治法,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繫,而不是把它看作是病机是病机,治法是治法,各自一个体系,虽然各自一个体系,但是治法针对病机产生,你这样在理、法到方的时候,主治,你才可以使方形成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融会在一体!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否则是各学各,因为方剂学和前面的中基、中诊、中药不同,它都是基础的,互相个反映了一个方面,我们要把那组合起来,方剂学要组合起来,在学习具体方剂当中,再去体会这种组合过程。我们谈到常用治法,八法。前面先要有一些从八纲导出八法这个过程,有所了解,下面再接着讨论具体治法。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