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

求道

浏览:24

时间:2025-07-14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① ,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腧;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腧。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②。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注释】

①逆行:卫气属阳,正常是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逆行即白天行于阴分,晚行于阳分,不按常规。

②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进针和出针都应缓慢的针刺方法,即平补平泻法。

【译文】

黄帝说:人身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为什么会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情况下保证了它的正常运行?

岐伯说:五行生克内在联系是有一定顺序的,四时气候的变化是有季节之分别的,经脉的运行与四时五行的规律相适应,就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引起运行的逆乱。

黄帝说:什么才是相互顺应的呢?

岐伯说:十二经脉,与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时,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其气候各不相同。若人体营气卫气内外协调,阴阳平衡,清阳之气(轻清上行)与浊阴之气(重浊下行)互不干扰,便是“相顺”,身体自然安康。

黄帝说:什么是逆乱的反常情况呢?

岐伯说:清之营气本在阴分(如腑脏),浊之卫气本在阳分(如四肢),营气在脉内顺脉而行,卫气在脉外与脉逆行。人体正常气机应遵循“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若清浊之气错位,营卫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当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在胸中运行紊乱时,就会引发严重的气机逆乱,称为“大悗”(严重胸闷、气滞)。若气机逆乱发生在心脏,会使人烦躁不安、沉默寡言,低头蜷缩、静止不动;若气机逆乱发生在肺部,则会出现俯仰困难、喘息急促,需扶住胸口才能呼吸;若气机逆乱发生在肠胃,就会导致霍乱(中医指剧烈吐泻、腹痛);若气机逆乱发生在四肢(手臂与小腿),就会出现四肢厥冷(血不上达四肢);若气机逆乱发生在头部,则会导致气血上逆,出现头重眩晕甚至昏倒。

黄帝说:上述五种逆乱的病症,刺治时有一定的原则吗?

岐伯说:营卫之气遵循一定的规律使气来复,使气去散,审察掌握这些规律,就是保全身体的根本。

黄帝道:对。请你讲讲治疗的原则。

岐伯说:气乱于心,取治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的“腧”穴神门大陵。气乱于肺,取手太阴经的“荥”穴鱼际和足少阴经的“腧”穴太溪。气乱于肠胃,取足太阴、足阳明的经穴太白陷谷;如果不能见效的,加取足三里穴。气乱于头,取天柱大杼二穴;如果病仍不减,再取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与“腧”穴束骨。气乱于手臂与足胫,应先刺淤结不通的血脉,以后再取阳明、少阳两经的“荥”穴与“腧”穴;

黄帝说:补泄的手法怎样呢?

岐伯说:慢进针,慢出针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恢复正常,这叫做“导气”。这种补和泄,手法轻巧无形,其总的目的都在调和精气。因为这些病症,并不属于有余的实症和不足的虚症,而仅是气机一时的混乱而致违逆。

黄帝说:这是很恰当的道理!论证也很明白!让我把它著在珍贵的玉版上,命名为“治乱”。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