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梅核气与慢喉痹的辨治

四君人参

浏览:463

时间:2020-09-02

咽喉素为人体最重要的关隘之处,不仅是饮食气息的通道,还是上下气血阴阳交换的通道,而且脏腑之经络循行其中,因此无论内伤或外感等病因均能导致阴阳不和、气血失调,引起咽喉疾病的发生。


梅核气和慢喉痹是咽喉病最为常见的两种病证。


梅核气是指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木乘脾,脾运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引起;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咽神经官能症癔病球)”。战国时代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关于本病证的记载,曰:“心脉大甚为喉营”,“营”即言咽喉间有异物感。“梅核气”一名始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本病证的表现为患者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病情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减,饮食并不受影响。本病证多见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绪不稳定,恐癌多疑。本病证的治疗首先要求患者改善情绪,移情易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关于本病证的药物治疗,汉代《金匮要略》就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的记载。半夏厚朴汤至今仍为梅核气的首选方剂。笔者每遇梅核气患者都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举例如,患者刘国征,男,42岁,咽喉干燥及异物感2个月,伴胸闷、太息、口苦等症,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辨证为痰气郁结,气郁化火;方拟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0g、茯苓20g、厚朴20g、苏梗15g、丹皮15g、栀子10g、玄参15g、桔梗10g、枳壳15g、生姜1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后,病情好转;又7剂后症状完全消失。


慢喉痹是由于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或肝脾失调、气血瘀滞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咽炎。《素问·阴阳别论》曾有“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的记载。一阴指厥阴,一阳指少阳;结谓之气血结滞;痹者,闭塞不通之意。慢喉痹病证是以咽喉干燥疼痛不适、异物感、紧缩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每于外感、抽烟、饮酒、饮食辛辣香燥后加重。笔者在临床上常见到慢喉痹主要有阴虚火旺型和气虚血瘀型等2型。阴虚火旺型慢喉痹证(也称虚火喉痹)见咽燥、咽痒、咽痛、咽异感,干咳、喑哑,咽后壁及咽峡充血暗红,淋巴滤泡增生,可有粘液附着,午后颧红,恶心干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当养阴润肺、清咽利喉,方拟玄麦甘结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慢喉痹证见咽燥、咽异感,咽部可见暗红瘀血斑,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咳痰易出,畏寒、易感冒,气怯声低,大便溏薄,舌质淡紫有瘀斑、舌苔白润,脉细涩。治当益气活血、利咽祛瘀,笔者多选用王清任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


梅核气与慢喉痹均有咽喉中异物感的表现。临床上,有不少人将二者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梅核气和慢喉痹从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方面均不相同。梅核气是因七情不和,肝脾相乘,痰气郁结在咽喉所致,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咽喉部检查并未见明显异常,治疗宜疏肝运脾、理气化痰;慢喉痹是由感受外邪或饮食辛辣太过,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虚火旺或气虚血瘀,咽喉失养所致,表现咽喉干燥疼痛不适,异物感没有梅核气明显,咽喉检查多见咽峡红肿充血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治疗应养阴降火或益气活血等。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字体
字号
元素路径:
字数统计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