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乌梅丸方证辨难(王行安)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53

时间:2020-08-26

乌梅丸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方算是《伤寒论》中比较复杂的一个方剂了,不仅用药多达十种,而且用药寒热错杂,容易给人一种无章法可循的感觉。加上厥阴病病理深邃,也使乌梅丸在历代诠释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而细数其难解之处,不外以下条:

一、脏厥、蛔厥使手脚逆冷的病理是什么?

二、蛔是怎么产生的?

三、“蛔上入其膈”的原因仅仅是“脏寒”吗?

四、即有“脏寒”,乌梅丸中为何要用苦寒之品黄连黄柏,特别是用易入下焦肾经的黄柏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进入到《伤寒论》厥阴篇中去寻找答案。


在厥阴篇中,对厥的论述是这样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六气论,厥阴为风木,在十二地支中为丑、寅、卯。其中丑为寒土,代表冬季十二月;寅为阳木,是阴历春季的开始,代表一月,此时一阳复生,气温开始由寒向温转变;卯为阴木,是有形之草木渐欲萌芽时期。厥阴所处阶段具体见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厥阴是处在一个阴尽阳生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阴虽欲尽,但阴寒之气还盛旺;阳虽复生,但阳气还刚萌生,非常稚弱。


而天人合一,在人身体方面,若厥阴受到伤寒所侵,寅卯所代表的春之初温必然惨遭灭绝,而丑土所代表的冬之寒气必然得到加强。这即如一夜倒春寒之后,初生草木尽被冻死,大地又恢复一片寒冬之象。而寅卯被灭绝,则寅卯这两个阶段之阳气便被切断,那么亥、子、丑所代表的冬天阴气在向春天阳气转换的过程便被打断了。这即是仲景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原因。


另外冬又主收藏,象征人体的肾脏。而冬收藏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冬天里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来御寒,这棉衣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温,即是收藏阳气。冬天收藏的也正是阳气。所以对应到肾脏,肾虽为寒窟,但肾中含有元阳,只要这点元阳不灭,必会蒸动水液丝丝不断的化成温热之气上灌全身。这即如炉中之火足够旺时,壶中之水必然不断化为蒸汽冲出。相反若炉中火渐灭,壶中之水也会慢慢冷却,蒸汽也就无力充塞四周。


取类比象,若厥阳伤寒,丑土阴寒太盛,肾中元阳蒸发无力,加上寅卯之气受到寒邪侵害而渐灭,温热之气无力充塞四野,于是离身体最远的手足必然会因为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越来越冷。


这即是手足厥逆产生的病理。


厥阴病令阴阳气不相顺接,寒归丑土而下凝,寅卯因寒凌而生机泯灭。寒气下凝则生湿,草木生机上灭则草木枯。厥阴为风木,木气旺则常绿,木气枯则易焚,而厥阴病则正是丑土代表的下焦寒湿重,而寅卯代表的中上焦因木气枯而生无根之火热,此火因无来自肾阳的持续蒸动,而无力通达四肢,只能飘乎于上焦,木燥则渴,风动则消,故厥阴病会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症状出现。所以《伤寒论》中厥阴病篇的主方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无不是温下寒的同时又清上热,或实木气而交通上下阴阳之气,以使阴阳气重新顺接。


至于蛔的生成,结合现代科学来理解,人们饮食五谷杂粮瓜果菜蔬,难免会有细菌或虫卵被同时食入。而这些虫卵一般在阴暗、湿热的腐草败叶等环境下最容易发育为成虫。正常的人体环境中,五脏一气周流不停,新陈代谢功能正常,这些虫卵随着气血、水谷的不停运行,很难滞留发育,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而恰恰是在厥阴病时,木气滞而湿气生,湿久化热,加上肝木酸腐之性,于是虫卵随着木气滞留于腔道(主要是小肠)之中,不断发育而为蛔虫。


那么蛔虫为什么会上入膈呢?历代医家都认为是脏寒逼蛔虫而上的。其实这样理解并不健全。

《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古语还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说明万物皆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喜温,二是喜食。简称即温饱。蛔虫也一样,当它在小肠中时,它的天性也会促使它追逐温暖和有食物之地。自然它们会上行入膈,寻找温暖之所;或者在人饮食时,闻食味而趋前就食。


如果一味认为蛔虫是因为脏寒才上行入膈的,就太偏面了。即使此时人体正处在厥阴病期间,下焦有寒邪弥漫,但对于整个脏腑腹腔来说,一定还是温热的。所谓的脏寒,只不过是上焦与下焦相比较而言,下焦因受寒侵而打破了之前的平衡罢了。

四个问题辩解至此结束了,下面再就脏厥与蛔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脏厥,因厥阴是阴欲尽、阳欲生的特殊阶段,偏阴则表现下寒,偏阳则表现为上热。如果下寒表现轻,而上热表现重,即出现脉滑、持续的烦躁欲死、四肢厥逆等症状时,可用白虎汤直清上热,上热清则阳气才能下回,以温下寒。


而如果下寒表现重,出现脉细、手足厥冷、下利等症状时,可以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主之,用药温下,同时注重交通阴阳

蛔厥,是既有脏厥,同时又有湿热,引发蛔虫的生长发育出现的症状。蛔厥最主要的特征是吐蛔、时静时烦。而历代对原文的理解偏差,主要是断句上的不统一造成的。笔者认为作如下改动,则更易理解些: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假)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也。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此为蛔闻食臭出也。其人常自吐蛔。


这样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成,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了:

乌梅:重用在用酸来敛木之枯火,同时有安蛔作用;

蜀椒:温中散湿,同时杀虫;

附子:温下焦之寒以回厥;

干姜桂枝细辛:与附子交通,使阴阳相交相接;

当归:补营血以荣肝木,肝木荣则风自熄;

黄连:清上焦热邪,以绝气上撞心之苦;

黄柏:燥下焦之湿热,同时苦寒之性可驱赶余下的蛔虫上行,入蜀椒、干姜之地尽杀之。

所以,乌梅丸看似用药寒热错杂,但实与病理丝丝入扣,上下同治、寒热兼顾,症虽多而法不乱,药虽繁而理清晰。

 


关联词条:

  • # 乌梅丸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