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


腋痈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胯腹痈

胯腹痈是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其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委中

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委中毒》云:“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其特点是胭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或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愈,脓水臭秽则成漏。

病因

颈痈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肝胃火毒夹痰热侵袭少阳阳明之络,蕴结于颈侧而发;亦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疖肿等感染毒邪而诱发者。


腋痈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胯腹痈

多因下肢、阴部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继发;或因湿热内蕴,气滞挟痰凝结而成。


委中

多因湿热下注,流于脉络所致;或因患肢溃破、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足癣湿疹等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脐痈

因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复因心脾湿热,火毒注入小肠,结聚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亦可因脐中出水,复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诊断

颈痈

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腋痈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胯腹痈

发病者多有下肢、阴部破伤史。

初起在胯腹部有一结块,形如鸡卵,肿胀发热,皮色不变,疼痛明显,患侧步行困难,伴恶寒发热等症状。如肿块增大,皮色转红,持续跳痛,伴有恶寒发热、大便秘结等症状,此为化脓之象。


委中

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2周左右而愈。

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响疮口收敛。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约2-3个月可恢复正常。


脐痈

发病前有脐部湿疮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

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久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颈痈


内治法

(一)风热痰毒

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肿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风热犯表而有恶寒发热头痛;风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


(二)肝胃火

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散漫,连及前颈、后项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火毒挟痰上攻,循经蕴结于颈部,故肿势散漫,硬结疼痛;内热炽盛,故高热,口渴欲饮;阳明热甚于内,故口渴,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若红肿硬结甚,加生地赤芍、花粉清热消肿;高热抽搐钩藤清肝熄风;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腋痈


一、内治法

肝郁痰火

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瓜蒌枳壳宽胸理气。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胯腹痈


一、内治法

湿热蕴结

胯腹部结块肿痛,患肢拘急;伴恶寒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结于胯腹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故有结块、肿痛;湿热泛溢,故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壅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


委中


一、内治法

湿热蕴阻

委中穴处木硬肿痛,小腿屈曲难伸;伴发热,口干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蕴阻于胭窝,致经脉阻塞,气血凝滞,故硬肿木痛;邪毒阻滞经络,以致经络不利,故屈伸不利;湿热内蕴,故发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蕴阻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湿热重者,加革藓、生苡仁清热利湿;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消毒排脓。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宜切开排脓,刀口位置应在胭窝中央折纹偏下方。


脐痈


一、内治法

(一)湿热火毒

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结于脐中,致毒滞血瘀,故肿胀疼痛湿热蕴久化火,故全身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二)气虚挟湿

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病久致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故疮口久不愈合;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滞成毒,蕴结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便溏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黄连鱼腥草解毒利湿。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溃后用红油膏或青黛膏掺九一丹外敷;脓尽改用白玉膏生肌散

形成脐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

结语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敛,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较佳。根据病位的不同,有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痛委中毒等。颈痈风热痰毒证,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肝胃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腋痈肝郁痰火证,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胯腹痈湿热壅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委中湿热蕴阻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脐痈湿热火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气虚挟湿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 李东垣治臂痈案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大肠经分出痈。幼小有癫疝,其臂外皆肿痛,在阳明。左右寸脉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

    求道

    畅读VIP

    184

    0

  • 李东垣治附骨痈案
    贾德茂小男,于左大腿近膝股内出附骨痈,不辩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疮势甚大。其左脚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阴肝经之分,少侵足太阴脾经之分。其脉左三部细而弦,按之洪缓微有力。此药主之。内托黄芪汤:生地黄(一...

    求道

    畅读VIP

    259

    0

  • 李东垣治痈案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大肠经分出痈,幼小有㿗疝,其臂外皆肿痛,先肿在阳明。左右寸脉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

    求道

    264

    0

  • 张景岳治背痈案赏析(沈钦荣)
    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时,背中忽见微肿,数日后,按之则根深渐阔,其大如碗,而皮色不变,亦不甚痛。至十余日,身有微热,其势滋甚。因谋之疡医,或云背疽,或云痰气,咸曰荤腥...

    求道

    畅读VIP

    335

    0

  • 清热解毒化瘀法治愈胞宫内痈一例(韩百灵)
    李某,女,年30许。初诊∶1965年夏。主诉及病史∶经省、市各大医院确诊为"急性盆腔炎"。据患者自述∶产后五六日恶露涩少,继而点滴不下,小腹硬痛,手不可近,按之有鸡卵大包块,发高烧达39℃以上,曾注射...

    求道

    畅读VIP

    359

    0

  • 赖海标老师治疗超高龄多发痈一例(孟繁甦)
    患者李某,女,95岁。因“口干、多饮2年,加重伴腹痛3天”于2019-10-23 由急诊拟“腹痛查因、糖尿病”收入院。因腹痛、会阴部红肿疼痛并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低等,于2019-10-24转入ICU。...

    求道

    畅读VIP

    411

    0

  • 论“痈疔百效丸”
    痈疔百效丸,原名疔疮丸,或名巴豆二黄丸。余常用之,百发百中。推而用之于一切痈毒、疖肿,皆获奇效。余以其治疗之效既彰,而治痈之效,由余经验而得,乃改以今名——痈疔百效丸。疔疮丸原为清代医家卢成琰氏方,陈...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65

    0

  • 阳症毒疮,就用垂盆草
    我父亲是一个地道的民间草医,他不善用中药,但是知道不少草药,只可惜他去世早,我没有学到他什么东西。在民间的很多医生,他们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方,往往只用一味药就可以治好有些急症、重症,他们没有太多的理...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96

    0

  • 大黄外治病案及药性探讨
    1、男,28岁,夏日右上臀腰带下别手机处,漫肿硬热痛约十公分,先西医院诊,云要开刀,否则感染蔓延,有脓血症之可能。患者因有亲戚同类病,开刀不愈,感染愈陷愈深,形成窦道十余年,最后癌变而死,故弃而来诊。...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85

    0

  • 益母草调膏外敷治疗疮疡肿毒
    益母草为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要药,配伍内服或外用治疗月经不调、水肿尿少、疮疡肿毒,临床应用较广。益黄膏是我院已故老中医翟玉华家传验方,由益母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苍术组成,使用至今已有...

    四君人参

    畅读VIP

    972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