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光明中医教材在建校之初是28门课,后来加入了《方剂讲解》课程,变成29门,又因为《现代医学》课程包括3门西医课,所以也可以说是31门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编/副主编 | 编者/协编 | 审订/审阅 |
---|---|---|---|---|
1 | 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 | 万里 | ||
2 | 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要 | 刘长林 | ||
3 | 古代汉语-古文选读 | 钱超尘 | 王宁、许嘉璐、钱超尘、谢栋元 | 陆宗达、徐复、贾维诚、白永波 |
4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5 | 实用中医文献学 | 史常永 | ||
6 | 中医药学概论 | 白永波 | 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 | 史常永 |
7 |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 | 蓝静海、高铎 | 贾维诚 | |
7- |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浅释 | 孙光荣 | 谢立奎、张崇泉、周锡鹏、路振平、何耀云、詹永康、周振鸿 | 李聪甫、刘炳凡、欧阳琦 |
8 | 中医临证程序与临床辩证思维方法 | 白永波、李玉山 | ||
9 | 中医学科学原理 | 傅景华、徐岩春 | 白永波 | |
10 | 黄帝内经讲解 | 郭仲夫、郑守曾 | 陈刚、胡显宜 | 方药中、白永波 |
11 | 伤寒论讲解 | 刘渡舟、白永波 | 刘渡舟、郝万山、成德水、马锺媚 | 徐国仟、王士相 |
12 | 金匮要略讲解 | 李今庸、李琳 | ||
13 | 温病条辨讲解 | 方药中、许家松 | ||
14 | 本草备要讲解 | 席与民 | 席与民、朱肇和、吴大真 | 白永波 |
15 | 中医内科学 | 张海岑、江振济、梁运通、王德光 | 王德光、史常永、江振济、李玉山、李世华、李素桂、陆吉辰、吴学章、张瑞祥、张金楠、张海岑、张国太、赵法新、梁运通、初振才、杨立祥、崔东祥 | 焦树德、史常永、欧阳锜、白永波 |
16 | 中医外科学 | 赵尚华、张洪恩 | 施汉章 | |
17 | 中医骨伤科学 | 韦以宗 | ||
18 | 中医眼科学 | 张海岑、卢丙辰 | 卢丙辰、吕海江、赵法新、张海岑、张国泰、张静荣 | 唐由之、沙凤桐 |
19 | 中医妇科学 | 杨匀保、夏名霞 | 范仁忠、吴毅彪、杨匀保、张杰、梁文珍、夏名霞 | 江振济、徐志华、贾维诚、李春英 |
20 | 中医儿科学 | 刘炳凡、孙光荣 | 周明君、张亮、陆振平、谢立奎 | 李聪甫、欧阳锜、白永波、江振济 |
21 | 针灸学 | 刘冠军 | 纪青山、李影、李杰、南红、黄毅、刘虹、景宽、吴飞 | 贾维诚、白永波 |
22 | 中医喉科学 | 干祖望 | 江振济、贾维诚、白永波 | |
23 | 名医医案选读 | 李景荣、苏礼、姜晓 | 姜晓、苏礼、郑怀林、李景荣、焦振廉、米烈汉、王怡、袁瑞华 | 米伯让、白永波 |
24 | 现代医学知识(西医内科学基础、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 | 谭允西、翁维权、陈加津等 | ||
25 |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 陈天祥 | 陈天祥、呼素华、沈钦荣、周明道、张松耕、詹志良 | 白永波、贾维诚 |
26 |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 吴咸中、王希哲 | 吴咸中、王希哲、崔乃强、张丽蓉、龚瑾、丁素先、林文森、王维泽 | |
27 | 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探讨 | 刘平 | 白永波、贾维诚 | |
28 | 现代科技 | 蔡孝良、秦士德、蒲强、王育学 | 王育学、胡慎太、曹庆学、秦士德、蒲强、蔡孝良 | |
29 | 方剂讲解 | 曹希平、李世增、孔令诩 | 苏庆英、朱桂茹 | 白永波 |
合计31门(序号24包含3门课)36本 |
光明教材的课程是中医前辈们集多年教学经验,多次研讨设计出来的,可以让学员系统的掌握中医知识,每门课都有深意。全部课程学时是4学年。课程之间有纵向的连续关系,也有横向的主辅关系。
从纵向角度看,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以《中医内科学》为例,该课程是讲述各种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法的,被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初学者如果跳过前面课程学习的话,会觉得似懂非懂,有很多疑问。比如如何判断证型?什么是痰阻心窍、肝火上逆、淤血胃痛等等?为什么祛痰用半夏、南星;清热利湿用黄连、黄芩等等。其中涉及到诊断、证型和药性等知识,要在前面的《概论》、《本草》等课程中理解清楚才能顺利学习,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从横向角度看,同一学年分主课和辅课。比如第一学年有《概论》、《医学史》,其中《概论》就是主要课程,《医学史》就是辅助课程。主课需要深度掌握,辅课作一般了解即可。
光明中医教材是名老中医根据中医特点编写的教材,受到广大临床中医师的推崇。比如李可老中医就说:“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是最接近传统中医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中医前辈们曾经努力想让这套教材成为中医药大学的标准教材,但因为种种复杂原因,未能成功。因此,学习这些课程只能让学习者掌握中医技能,但不能获得中医执业证书,这点请大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