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外耳道红肿,弥漫性者称为耳疮,局限性者称为耳疖,均由风热侵袭、湿热蕴蒸而致。耳疖多由风热,因挖耳、污水感染等引起,耳道疼痛剧烈,局限性红肿,或有脓头。耳疮因气郁化火、湿热上蒸引起,疼痛轻,外耳道弥漫红肿,有黄色分泌物。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

1.临床表现:耳部灼热疼痛,甚而影响张口咀嚼,牵拉耳郭时疼痛加剧,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或弥漫性红肿,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见发热恶风头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

2.病因病机:风热湿邪侵袭外耳,气血不畅,发为红肿热痛。

3.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4.方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蒲公英15g,连翘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菊花10g,银花30g,桔梗10g,甘草10g,赤芍10g,丹皮10g,柴胡10g,防风10g。

方义:蒲公英连翘野菊花、紫花地丁菊花、银花诸药清热解毒,集合以一鼓荡之。赤芍丹皮凉血,桔梗甘草排脓。柴胡防风疏风,柴胡且有引经作用。

加减:渗出多者加薏苡仁苍术茯苓车前子利湿,大便秘者加全瓜蒌、生大黄通下。

5.变通法:耳疖脓成未溃,耳疖饱满、脓头已出时,可用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疏风清热,排脓溃坚。


(二)湿热

1.临床表现:耳部疼痛加剧,耳后淋巴结肿大,听觉减退,外耳道红肿高突,顶部可见黄色脓头,或见外耳道红肿弥漫,有黄色渗液。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气郁化火,肝胆火盛,湿热火毒上蒸外耳,发为红肿热痛。

3.治法:清热利湿,泻火消肿。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10g,黄芩15g,木通10g,车前子10g (包 ),连翘15g,制大黄10g,山栀10g,丹皮10 g,赤芍15g,柴胡10g。

方义:龙胆草、连翘、山栀、黄芩、制大黄清热泻火,丹皮赤芍凉血清热,木通车前子利湿,柴胡为少阳引经药。

加减:大便秘结,制大黄改为生大黄通腑清热;红肿热痛甚者,加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5.变通法:若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道红肿,时轻时重,久久不愈,或溃破流脓不止,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滋阴降火。


外治法

黄连膏、金黄膏、紫金锭之一种,涂于局部,或蒲公英野菊花捣烂外敷。日1次。

文献与评述

外耳为少阳经所过,如风热湿邪侵袭或肝胆湿热火毒上蒸,则发为局部红肿热痛。故宜予疏风清热,泻火解毒以消肿止痛。如柴胡菊花疏风,龙胆草、连翘清热,且有引经作用,在所必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