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详细内容
【组成】
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二枚。
【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
【功效】
滋阴解表。
【主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表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解】
本方证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外感风热犯肺,卫表不畅,故见头痛身 热,微恶风寒,咳嗽,无汗或有汗不多等;阴虚生内热,感受外邪,更易化热伤津,故见 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脉数等表现。大凡滋阴之品,在表证未解之时,一般不宜早用,以免留邪。但今阴液已亏,则汗源不足,若单纯发汗,不仅难从汗解,反有劫阴耗液之弊,故治宜辛凉解表,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甘平柔润,滋阴润燥,既可润肺养胃,又能清热生津,且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者颇宜,为君药。薄荷辛凉人肺,“为 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之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与君药合用,一治阴虚之本,一治风热之标,以滋阴解表;葱白、淡豆豉疏散外邪,共为臣药。白薇益阴清热而不伤阴,对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滋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专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而设,以身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老年人或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于阴虚外感者。
【方歌】
加减葳蕤汤治疗阴虚型感冒62例
感冒是临床常见病,其感邪性质与体质特点相关,阴虚体质之人易感风热、燥热之邪,或感风寒之邪易从热化。清代名医俞根初首创“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汗解表,用于阴虚体质感受风温及冬温之证,是咳嗽、咽干痰结...

茯苓
畅读VIP

791

0
《通俗伤寒论》方加减葳蕤汤的衍变考释
《通俗伤寒论》为清代一大名著,原著为绍兴名医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以六经理论统治外感热病,其六经方药体现了“绍派伤寒”的辨证论治特色,其中不少俞氏经验方被收载于现行全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中,现将加...

茯苓
畅读VIP

659

0
加减葳蕤汤临床应用举隅
1 感冒发热李某,男,35岁,1998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发热7d,体温持续在37.5~39.7C之间。曾口服康必得,感冒清热冲剂,阿莫西林,APC等药,并静点青霉素(800万单位,每日1次)3d...

茯苓
畅读VIP

456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