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Lú Gān Shí

别名

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

来源及植物形态

炉甘石,始载于《外丹本草》。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主产于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采制

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


煅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弃去。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


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每煅甘石细粉100斤,用黄连12斤8两)。


《医学入门》:"炉甘石,用砂罐一盛一盖,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黄连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细研水飞过用。"

性味归经

性味:甘,温。

①《品汇精要》:"味甘,性平,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纲目》:"阳明经。"

《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去翳退赤,收温敛疮。治目赤翳障,烂弦风眼,溃疡不敛,皮肤湿疮。


1.炉甘石性平,专供外用。既能解毒,又能明目退翳,还兼收敛除湿止泪,为治目疾之要药,外用点眼,可治目赤肿痛,眼缘赤烂,多泪怕光及翳膜胬肉等目疾。单用很少,多入复方。如《御药院方•卷十》神应散,以制甘石与玄明粉各等份为末,点眼,治目暴赤肿。《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止泪散,以炉甘石3g,海螵蛸1g,片脑0.15g,为细末,点眼大眦,治风眼流泪不止;光明丹,以炉甘石10g,配朱砂硇砂各3g,麝香0.3g,片脑1g,共为细末,治眼目胬肉、烂弦赤眼、眊矂紧涩、羞明恶日。


2.本品除能解毒外,又善收湿止痒,为治皮肤湿痒之要药,不论皮损有无咸宜。外用即可,多与解毒收湿止痒之品同用,以增强药力。如《本草纲目•卷九•炉甘石》转引《仁斋直指方》治阴汗湿痒,以炉甘石一份、真蚌粉半份,研粉扑之。《疮疡外用本草》引《经验方》治婴儿湿疹,以煅炉甘石30g、轻粉3g,研匀,用煮熟鸡蛋黄炼油,调敷患处。今之临床以之为主,与氧化锌、甘油等合用,制成炉甘石洗剂等,外涂患处,治无渗出性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湿疹等。


用治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有吸附制泌、保护创面及防腐除烂生肌作用。单用即效,如《疡医大全》卷二十二无名肿毒方,单用本品入银罐内煅赤,水淬7次,研细外搽,治无名肿毒久不收口;卷二十五臁疮方,单用本品火煅,醋淬7 次,研细,麻油调涂,日一次,治臁疮数年烂腿。若入复方,合解毒收湿、消肿敛疮药同用,则疗效更佳。如《御药院方•治疮肿折伤门》平肌散,以制炉甘石龙骨同用,为极细末,干掺患处,治疮疡不敛。《本草纲目•卷九•炉甘石》转引《通妙邵真人方》,以本品30g,火煅,醋淬五次,合孩儿茶10g,为极细末,麻油调涂,治下疳阴疮


此外,还可治烧伤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为末,油调或干掺,点眼需水飞过。用炉甘石洗剂时,须先摇匀,再用排笔或棉球蘸涂患处,每日多次。

各家论述

1.《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

2.《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3.《纲目》:"炉甘石,阳明经药也,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帖也。"

4.《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囊湿肿。"

5.《玉楸药解》:"医痔瘘下疳。"

6.《玉楸药解》:"炉甘石生金银矿,秉寒肃燥敛之气,最能收湿合疮,退翳除烂。但病重根深,不能点洗收效,必须服药饵,用拔本塞源之法。"

7.《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按语备注

炉甘石入药始于宋代,《博济方•卷三》甘石膏可证。本品药力缓和,若治目疾与疮疡热毒重症者,当与清热解毒、防腐生肌药同用,或再配以内服药同用,以提高疗效。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