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出大片红肉,其状如蝇翅,横贯白睛,向黑睛攀入,甚则遮盖瞳神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中有“目肤翳”、“目肤翳复瞳子”的记载。《秘传眼科龙木论》称“胬肉侵睛外障”。《证治准绳》还有“马蝗积”、“肺瘀”之说,均属本症的范畴。

 

另“流金凌木”症,亦为白睛侵入黑睛,状似胬肉攀睛,如《目经大成》所说:“此症目无甚大弊,但三处二处,似膜非脂,从气轮(属肺金)而蚀风轮(属肝木),故曰流金凌木,状似胬肉攀睛,然色白而薄,位且不定”,应予区别。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肺经蕴热胬肉:胬肉始于眦部,贯穿气轮,呈黄脂或赤脉数条,状如蝇翅,渐攀向黑睛,有轻度涩痒感,伴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数。

 

心火炽盛胬肉:眦部红赤,胬肉阔厚,头体红赤,痒涩刺痛,伴口渴心烦,少寐,溲赤便秘,舌尖红,苔薄,脉细数。

 

肝经火盛胬肉:胬肉如黄油,渐大增厚,赤瘀努起,如肉堆积,色赤若朱,干涩刺痛,伴胁痛口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带数。

 

脾胃湿热胬肉:胬肉色红,生长迅速,头尖而薄,中间高厚,若马蝗堆积,横卧于中,四周赤脉围绕,伴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

 

肾经虚火胬肉:胬肉色淡红,时轻时重,腰膝痠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弦或弦数。

 

术后屡发胬肉:胬肉割除后,反复发作,胬肉生长迅速,堆积高低不平,牵扯睛珠,转动受限,甚者胬肉收缩,将眼珠牵向病侧,舌淡,脉细弱无力。

 

鉴别分析

 

肺经蕴热胬肉:多因邪热犯肺,肺经蕴热,灼伤津液津液无以上承头目,故起得肉。热蕴于肺,邪至上焦,故胬肉色淡,目涩痒较轻;肺失宣肃,故咳嗽痰稠。治宜清热泻肺,方选除风汤或清肺饮加减。

 

心火炽盛胬肉:多因五志过极,劳心竭思,心火暴甚而上炎,消烁津液,目失所养,故胬肉骤起,两目赤痛;心火内炽,心神被扰,故口渴心烦,少寐;心移热于小肠,故溲赤;热灼津液,肠液干涸而便秘。治宜清心泻火,方选泻心汤导赤散加减,或定心丸加黄连、山栀、黄芩木通生地

 

肺经蕴热胬肉与心火炽盛胬肉:二者均属热证,一在肺经,病邪尚轻,故胬肉色淡,痒涩亦轻。一在心经,心火暴盛,病邪较重,发病较急速,故胬肉瘀胀,两目红赤,痒涩刺痛。前者可有肺热咳嗽,其治宜清泻肺热;后者伴有心烦口渴少寐,其治宜清泻心火。

 

肝经火盛胬肉:多因肝郁化火,肝火上凌,目窍受害,故胬肉赤瘀,肉厚胀起,痒涩刺痛。肝主疏泄,肝经郁滞,故胁痛口苦肝阳上亢,故头晕目眩;火热内盛,故大便干燥。治宜清肝泻火,方选栀子胜奇散加减。

 

肝经火盛胬肉与心火炽盛胬肉:二者目赤刺痛,胬肉瘀胀相同,但一为肝火,而见胁痛口苦,脉弦数;一为心火,而见心烦少寐,溲赤,脉细数。以此为辨。

 

脾胃湿热胬肉: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厚味,脾胃湿热内蕴,湿热熏蒸,目睛被害,故胬肉阔厚,尖端隆起,遮掩瞳神。中焦湿热结聚,故腹胀满;热结胃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治宜泻脾通腑,佐以化湿,方选泻脾除热饮加茯苓泽泻等。脾胃湿热胬肉的特点是伴有睥胃湿热蕴结,腹胀满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不难与其他证候相鉴别。

 

肾经虚火胬肉:多因素体阴虚,或房事不节,以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内烁,目窍受害,胬肉渐生,故色红而淡。肾虚则腰府空虚,故腰膝痠软,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肾虚津亏,故口干。治宜滋补肾阴而降虚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肾经虚火胬肉与心火炽盛胬肉有虚实之异。前者属虚火证,病变在肾,后者属实火证,病变在心,应结合兼症辨审。

 

术后复发胬肉:多因手术割治后,正气不足,心火、肝火、脾胃湿热等病因未除,正虚邪盛,故胬肉割去复生。屡经手术,胬肉牵强收缩,眼珠活动受限而牵向病侧。病累日久,气血损伤,故可见舌淡,脉细弱,治宜补益气血,方选八珍汤加减,待正气渐复,再图治策。

 

胬肉攀睛一症,主要是火热内盛,阴津亏损,以致目失滋荣,邪热为害,症情较复杂,临床当按五脏辨证,审因论治。

文献与评述

《目经大成•胬肉攀睛》:“胬肉有尖头齐头二种,齐头浮于风轮,易割易平复,全好迹象都无。尖头深深蚀入神珠,大难下手,且分明割去,明日依然在上,非三五日回不能净尽。及瘥,其瘢痕至年久始没。但所有昏蒙赤涩眵泪等病,胬肉去不复再见。倘弗慎口节欲,劳心劳力,到老难免斯疾。”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