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李时昌老师中医传承讲座:临诊入静

四君人参

浏览:722

时间:2020-08-09

老师:原来我有个计划,每个季度时行病讲一次,大家心中有个数,好应付时行病。


现在,秋分以后,寒燥就来了,凡有燥症,大致都是寒燥。除时行病外,我原来的计划是专门讲疑难重症,讲大病,重点讲我最有心得,最拿手的。我原计划是这一次讲肝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而你们提了意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讲临床辩证,主要讲辩证技巧及辩证特点,这样呢,对打基础有好处。而我原来想讲大病,重病的意思呢?是(认为)哪怕是诊所,也要能治大病和重病才立的住脚。


我原来讲课。基本上不打草稿,两三个钟头都是,我在医学院讲也是。这次呢,我在今天下午写了个提纲,因为要系统的讲。辩证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会,不是一个两个概念。整个中医诊治过程都有技巧。


第一、排除干扰,临诊入静。原来我那儿也挂了“临诊入静”几个字,后来掉了,没有再挂。“临诊入静”几个字我尽量把它刻在了心头。我讲的是整体要求,或许我也没有做得很好。为了让大家辩证更准确,让大家成为名医,立得起,要把这个做好,不能做到最好,但求做得更好,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为啥要排除干扰,临诊入静呢?包括从张仲景时代到现在,社会上对医疗的干扰都很多。社会上复杂的东西会带到医界来,影响每一个医生。包括:思想,行为,节操,导致干扰疗效。如果品德不好,只想挣钱,不是认真治好病人再得钱,就肯定会走到歧路上去。凡功利性强的,都是短暂的。反之,生命力就会很强而有持续性。上次,我批评那些写书的有功利性,但那些人不搞又不行。这些功利性的东西写出来了,其中糟粕必然很多,也许里面还是有好的,但看的人要有辨别能力,要有功底,不要学坏了,学那些浮躁的东西。


我写【非常中医】,当时,我没想到要赚钱,是什么激发我写【非常中医】呢?因为当时反中医的浪潮太凶了,我觉得应该象一个战士一样投入这个战斗,保卫中医,一鼓作气写了出来。结果,我却赚钱了,本来并没有想到赚钱的。现在我的【非常中医】又再版了。大家要买、要卖、要拿去宣传的,可到李钊师兄那儿买,我只收成本。


为什么要临诊入静,排除干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想很活跃,包括社会经济,思想,道德等。西学东渐导致(思想文化)交流很快。就如江河,有激流,就有沉渣浮起,一些不好的东西就随之而来。所以,在医疗方面、思维方面、网络方面、媒体方面,确实对人的干扰很大。昨天我还跟人说:我这个诊所,都成了馆子了。随便病人点菜。病人跟我说,我要吃啥子,你给我开啥子;我是啥子病,哪样药你给我加重点等等。这些干扰太大了。还有第二个,看那些“大师”的书,那些功利性写出来的书,对大家也是一种干扰。还有一些其他信仰的干扰。比如李七,如果你要是跟老丈人学阴阳,跟着他跑,可能以前学的东西就付诸东流了。(学中医的人)要坚定信仰,我是绝对不信鬼神,不信其他。我家信仰自由,有信神,信鬼,信佛的,但我只信中医。这些都是干扰,作为一个好的中医,你不排除干扰,你真的就辩证不好。


临诊入静,排除干扰,首先要排自身的干扰,私心杂念重,逐利性强,体力不够,精神不足,神志不清,行为不当等等,都可能给坐诊带来干扰。比如体力不够,以我为例,72岁了,一天坐那么多个钟头,晚上又要整些东西,就会精力不足。我一累了,写字就会手抖。平时我把贵重药物都放在家里,怕被偷,每天早上再把当天要用的提到门诊上去,一提就是几公斤,你们师娘就坚决不要我提,为啥子?我的手提了重物,写字就是抖的,对精力也是有影响的,对诊病就有干扰。又比如:我一般晚上10点钟一定要睡觉,有时超一点,也是因为第二天周末不上班。弟子到我家来,都晓得我有这个习惯,到时间了哪怕不想走,也会自觉告辞。为什么呢?我要保持明天上班的精力。没休息好,对明天上班就是干扰。又比如在家生了气,头天气鼓气胀的,半夜睡不着,第二天起来还有气(没消),你说你去门诊静得下来不?


门诊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静下来。比如我早晨,什么都不做,你师娘给我泡好茶,做好早饭,我喝了茶,吃了饭,不做其他,就坐着等你师娘收拾好出门。在这段时间都要保持一种宁静,让自己的心不受干扰,到诊所后一坐下来,马上就进入感觉,进入角色,开始诊病。有很多人,包括克刚(弟子)的同学(医学院随诊学生)都说:你老师好厉害,看病就像机器一样,节奏太快了,两三分钟,三四分钟就看一个病人,啥子病都诊断出来了!这——就是技巧。


我曾经给刘加平(弟子)说过;要有技巧,总的来说要厚积薄发。就是你自己基础厚了,临床经验丰富了,条理性强了,就自然会达到我这种程度。


刚才我说的排除这些干扰,临诊入静,就是我们进入门诊前的必修课。做好了这个,才能使自己能够养蓄心情,平时能做到这些,还可以延年益寿,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不因工作(繁忙)而过老或因呕心沥血给病人看病而虚弱早衰。你们看,真正有修养的医生(中医)是很长寿的。对诊病来说,能排除来自外面的、内心的、生活的、起居的、社会的这些踏入诊室前对你的干扰后,你才能真正的体恤病人,体现仁心仁术,才能充分发挥医者的最大潜力。如果还没进入临诊,心就乱了,就难以安坐了。


总结进入诊室前要做好的就是:排除内扰,自我蓄心调养。要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节制过劳(过劳包括熬夜,嗜烟,酗酒,肥甘厚味)、定志凝神,神清意静。真正做好了这几条,我们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以上是没看病之前的准备,一句话就是先热身,比赛之前要热身,我们临诊之前要静下来,把干扰排开。这个很重要,需要认真去做。


上班后,也有很多干扰。如临诊时,知识枯竭,没学到东西,则易受干扰。病人说了一大堆问题出来,你抓不到重点,甚至魂头都摸不到。这个干扰来自两个方面,一个确是自己没学到东西,空虚;二是病人不会说,说不出重点。我以后在四诊技巧中要谈这个问题,就是不要把问诊当成主要来对待。问诊百分之五十是欺骗你的(不准确的)。如果你寄托于问诊(来辩证),百分之五十是错的,你开的处方还有多少效果?这就是一种干扰,即辨不清问题,找不准方向,摸不清脉络,脑壳是蒙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枯竭要好生解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要厚积薄发。对于病人说不清的,你就要用其他辅助的方法,这当中就有技巧,可以这样问:你说了那么多,哪样是最恼火(难受)的?意思是抓主证,然后按主证的脉络去问。比如:病人咳嗽,周身又痛,你就问他你哪样凶(难受)一点?于中抓主证,这算一个技巧。用啥子方法抓主证呢?望闻问切整好了都可以,但你现在整不好,只能依赖问的时候,你就要问清楚,抓住主证。此外,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病还是久病。刚刚开始的,又很痛苦的问题,那是新症;痛苦得很,又是很多年的问题,则属于顽症或久病,这样就变得清晰了。就是要通过反复的考证,把望、闻、问、切都用够(更好)


他们说我在门诊上象扁鹊那样,我还达不到那样。但我确实学了扁鹊。好多人认为一定要把四诊做全,书上也是这样说的。庶不知并不一定要做全(这个我到后头来讲)。你看扁鹊“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都没有用脉诊。有时只问诊,“入虢之诊”时只看了一眼,那只用了望诊。有人批评别人脉都不摸,不一定批评得对。而我在临诊上快,就是善于四诊取舍。总之一句话,遇到(干扰)这种情况,就要反复考证,才能排除。


还有一个,基础要实,要多看书,了解基础的证。比如心,肝,脾,肺,肾,气血,津液,神,魄,魂等各方面。尤其是心,肝,脾,肺,肾五脏。比如,治气虚也要落实到五脏,你的辩证才到位,或者说辩证才入了微。补气,你拿几样补气药就行了吗?补血,四物汤拿去就补血了吗?一定不是这样。一定要落实到脏。补血,一定要辨是肝血虚,心血虚,肺血虚,脾血虚还是肾血虚。这些都牵涉到基础证,可能需要你们从书上找一下,列出来。比如,大的气虚,(其证)软弱,疲乏,无力,面黄,晦暗等。就是说功能差了,就叫气虚。但又要辨到是哪儿气虚,不能一说气虚就“四君子汤”,那些好医生有那么好的效果,就是多看了一步,就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就胜券在握。


所以,要达到辩证入微,就要打好基础,认真的去把基础证记一下,不要始终是迷糊的。比如刚才说到的脾阴虚,(有什么症)大家没得意识,比这还复杂的往往不是一方面阴虚。又如第一步辩证到气虚,再进步,气虚和阳虚又要作一次辩证,第三步,是哪个脏的气虚?而这个脏又涉及到另外哪个脏,则是第四步。大家要成高手,要先会走四步棋。但不是一定都要四步棋走完,如果一步棋就把军将死了,何必走二步呢?


为什么要把本脏和他脏拉在一起呢?因为五行是相通的,在几何学中,唯有五边形是回环相通的。只有这个模型才能表达出(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相互之间最简单的关系是母子关系,即相生关系。相生关系是正常状态下的生理关系。相克关系呢?病理关系!生病时才存在相克,没有病的情况下,不存在相克。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包括一些大学教师。


弟子甲: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比如说火克金,火属心,金属肺,难道说心脏好,心脏旺,反而克肺,让肺不好吗?不是,应该说这个旺是病理性的旺,有病了才能克金。


老师:这个问题很多都没搞清楚,我孙子(中医院校学生)问老师,老师越讲他越糊涂。就回来问我说:就是两个脏器的关系嘛,又是相生,又是相克,哪种情况下相生?哪种情况下相克?我说:平时就相生,病了就相克,他一下就懂了。


弟子甲:看我的理解对不对。比如木克土,平时木能疏土,肝与脾协调工作,肝木旺,肝的功能好,对脾土更有好处,不会克土。木克土是肝木病了,病气才能克土,肝木旺是病理性的过旺。如果身体健康,就不会出现哪个脏过旺的现象,五脏是基本平衡的。


弟子乙:比如说心和肾。一个是火,一个是水,平时心肾交通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水气(过旺)泛滥就会水气凌心,就是相克了(水克火),这个时候就是肾已经病了,水气就是病气


弟子戊:失眠时,是心火旺了。肾水不能济心火了,心火偏旺,所以失眠。(肾水不足也是病)。


老师:(对弟子甲)昨晚上我给你讲了的,你给大家说说吧,失眠这个问题。


弟子甲:(老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是阳不入阴,阳气是功能,白天工作的时候需要阳气,需要阳气升发,但是晚上,阳气就要收敛,就要静,把阳气收回来。就像蓄电池一样,蓄电池是阴,电是阳,阴具备了才能蓄阳(电)。一般说来,失眠就是阳在外,不能收敛内藏,原因是阴不足。内经上说:阴平阳秘,阳秘乃固。秘就是秘藏的意思,睡觉时就是阳气该秘藏的时候。


老师:人在醒时,在活动,在说话,在吃饭,在做事,是因为有阳气,阳气就在外;人死了就没阳气了,但你(睡觉时)没死呀!阳气一下子跑哪儿去了?入阴了。阴从里把阳气包容了,收藏了。这要求一定要阴气充足,有收敛能力,有吸纳作用,阳气才能进去,一旦阴气虚了,就不能收敛阳气了,阳气还是在外面活动,所以就会睡不着。


弟子戌:血虚有失眠吗?


弟子甲:实际上血是阴,津是阴,精也是阴,水也是阴,血是阴虚之一,所以,阴虚会燥热,血虚也会燥热。扩大来说:肉体也是阴。平时说的阴,一般是指流动着的液体,未指骨,肉,筋,皮之类的。


老师:这是大概念与小概念。还有呢,火与水相济的关系问题。昨天有人问到了,我就再讲一下。(人体)心肺在上,主阳主气;肝肾在下,主阴主血,脾居中间,既有柔顺之德,也有乾键之能,具有升降沟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可让肝肾的阴水上济以制阳火,让上升的阳火下输以暖肾水(阴液),达到水火即济,也就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一旦脾中间这个枢纽开关出了问题,则,在上的阳火焱上,在下的阴液沉下,就造成阴阳分离的格局,就生病了。


还有一个干扰就是病人的检查报告单。错误的或对的,对中医辨证都有干扰。因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从错的来说,纯粹检查错了。如本来是妇科病,挂内科,病人又说不清楚,医院医生不管那么多,就打B超,打CT,按内科检查项目进行一系列检查,检查下来,还是找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病人(包括医生)就认为是检查出的那些个指标引起的病,而实际有可能与本身的妇科病风马牛不相及。病人拿过来,你相信了,就是对你的干扰。这是错误的检查。还有就是查错了的,结石查成囊肿,囊肿查成肿瘤的都很多。


弟子甲:这种情况常有,本来是得的这种病,检查出来的一些指标与现在得的病没有关系。医院医生就跟病人说,你的病就是因为检查出来的这个问题引起的,但实际上都不是。


老师:颈椎病这个问题就是最典型的,我书上就专门批判了这个问题,你们大多数可能没认真看。说的是:检查出有骨质增生,有没有呢,有。但是有增生并不一定是引起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我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我72了,背也驼了,腰也弯了,这儿(大椎)上好大一个凸起,那时干劳动也好,挑泥巴也好,在乐道子乡当棒棒也好,什么都干过。一句话,老年人的腰椎(颈椎)没有哪一个经得起检查,如果一查起来,都有骨质增生。所谓骨质增生,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老化,不一定生病,不一定痛,我就没有痛。但如果我一旦少穿点,出去受凉了,整个背都痛,这时如果去检查,就给查出有骨质增生,就说是这个引起的,这是错误的。如果你想着一定要想个啥子处方来把这个骨头包包给散了,你就错了。所以要坚守自己的辩证施治,按照中医理论,这种就是寒湿腰痛,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如果硬要去治骨头,把它搞好,就是错的。


弟子甲:有的医生,他可能明知不关骨头的事,但他告诉病人此病就是骨头的问题引起的,病人也相信,他就会治很久,赚很多钱(众笑)。


老师:这是经营的问题。今天走一个老朋友那儿去来,前段时间逗孙儿玩,摔倒了。(医院)说他股骨头折断了,弄到医学院去,医院就给他全置换了。我去看他时,他说:我甘××成了甘跛跛了,这只腿(右腿)都短了两寸了!怎治的呢,把腿、腰骨头上下接头的地方锯了,换成金属的,上下用金属棒插入骨头里连接起来。站在我的角度,我就认为没有伤及那么宽,属于过度治疗(扩大了创伤)。


作为中医,要以我们的方式去寻根究底,是否真的骨头断了?断得如何了?不要受检查报告的影响。我昨天还和你师娘谈一个例子,我对门理发店有个小女孩爱练体操,有一天早晨起床,腰杆痛的很,就到医学院拍了个片,诊断为撕裂性骨折,我去上班的时候,她母亲叫住我,把片子拿给我看。说实话,我看片子不内行,看不细也不想看。我说我要亲自看下娃娃的腰杆。我就把孩子的衣服撩起来,上下按、按、按,问:痛不痛,说:不痛。要后仰转腰才痛,我给她母亲说:我不相信是撕裂性骨折。说完我匆匆走了,也没给她开药,她也没让女儿去住院,后来去买了三七气雾剂,背上喷两下,之后就不痛了。没看病,没住院,就这样。如果我们还是相信她骨头折了,不去摸,不去检查,就干扰了你们判断和治疗,这就是各种检查报告带来的干扰。


就如上次袁健说的那个发烧娃儿,原来是肿瘤病人,一下子发烧了,(医院)一下就断为肿瘤发烧,没有办法。以你们以前的思路往往辩证进都要向那个方面去靠。真正的辩证,就是要排除那些干扰,认真辨别有那个东西的症状体征没有,如果没有,即使原来有那个问题也不管。我时想,不管桂枝汤证也好,麻黄汤证也好,凡是得这些病症的人,全身其他零件都是好的吗?那张仲景为何没在麻黄汤证上考虑些其他的呢?他还是单独一个麻黄汤。不管你,只要你有这个证,没出现它证,麻黄汤一下就去了。(如果)还需要辩证什么证,就还要有其他的证据来认证,你才能够辨。比如,还有点微热,又在拉肚子,那就是葛根汤证。


弟子:有是证用是药。


老师:对,所以大家不要去受这些干扰。


要排除这一类西医学术方面带来的干扰,咋个应对呢?第一是夯实基础,扎扎实实的,反复的玩味(中医知识);然后就是加深理解。比如刚才讲的,你说他不是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为啥不是,心里要有定数。那次元兵娃他妈就是,拿个片子来说:腰椎陈旧性骨折,又有骨质增生,又有骨质疏松。我说不是这个因素。她说:不是!核磁共振打出来的哟!我就问她,骨质增生不是现在才有的,你之前那么久为啥不痛呢?咋个今早晨才开始痛呢?难道一早晨骨质增生就出来了吗?骨质就疏松,骨头就裂了吗?她没得话说了。这就是我们要敢于用自己的诊断去否定那些错误的诊断。但心头这样想,不一定象我这样口头去否定,把病医好是主要的。


还有,开诊所的人,这里我有个建议,不要一开口就叫病人去检查。一则他去检查来的结果我们没有用;第二,你支走了一个就损失一个病人。(弟子:那里的医生就把他留下了)。对,甚至检查下来,那边给他乱说些,跟你说的不符,反说你是错的。病人要去检查是他自己的事,你千万不要去支他。哪种情况可去检查呢?比如:我认准他是肝硬化,他质疑我,我就可以叫他去检查,他一检查,结果就是肝硬化,他就认为我很厉害(指着弟子甲说)就像你那天那个情况,用不着喊人家去查一个肿瘤标志物。他本来就在住院,只是来咨询。


弟子甲:他本来是想第二天找老师看病,我看他经济较困难,医院又给他开了很多检查单子,浪费了很多钱。我给他说你去检查个简单点的也可以。


老师:他第二天跟我说:李老师,刘老师喊我去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被医院医生骂我一顿。我说:你如果还在住院,就要听医院医生的。你拿张条子去交医生检查什么,医生肯定要骂你,你怎么能指挥动那些医生啰!他说:我今天出院了。我说:出院了就不必检查了。出院报告单上啥子都写清楚了,没有检查剩下的那点钱也要给收够!


上面讲了夯实基础,加深理解。下来是:反复考证,对症型要强化记忆,一定要做到“遵经循道”,与离经叛道相对。如果你没得新的学术思想,最好不要离经叛道。否则,你就离开了这个很系统的规则,就容易碰壁。


弟子甲:老师说的这个强化症型记忆相当不容易。要把书上讲的症型,应对到病人发生的症状上去,就相当于你从书上认识的植物,比如小麦,但在庄稼地里不一定能认识,小麦和韭菜不一定能分清楚。


老师:我要求的是大方向,不要求你们做的最好,只求更好。(症型)记得越多越好,讲要这样讲,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还有就是“遵经循道”,我们遵的经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内经”“难经”;循道,就是张仲景的治疗方法,遵经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论,循道就是遵循这样一条路走,是一种方法论。


然后,就是一定要结合症情,才能排除其他一些诊断性干扰。比如,一些病人一来根本不说症,而说诊断。说我又萎缩性胃炎,我又糖尿病,要治这些。这种你就要引导,让他把症摆出来,症摆出来,我们才能入手。还是有来自自身的干扰,自己学了错误的东西或正确的东西,都想拿去试。如:学习和记住了银翘散,一上门诊,巴不得病人个个身上都有银翘散证,病人没有这个方证时转弯抹角都要问来靠向这个方证,然后,开出这个方来。这种做法叫做生搬硬套,而不是随证实践;是以方循法,不是遵经循道;不是先辨病因,然后遣方用药,而是倒过来。


弟子乙:我们医院李某就是一个典型。有一次老师给他用了一个龙胆泻肝汤,他就把它抄下来了。这个方子平时用得很少,后来,他眼睛有点涩,有点起热,就硬把自己的病往这个方子上套,我跟他讲了半天,我认为最多就是个肝经风热,没到那个程度,但他就是认为有那些证,自己去开药来吃了。


弟子甲:我们刚开始看医书的时候,看到书上那些方子的适应症觉得哪个都跟自己的病有联系,不学还好,越学越糊涂。所以我们现在看病,最怕给半懂不懂的人看。


老师:这就是一种心魔,如果大家连自己这一点心魔都克服不了,咋个能进入得了辩证施治这个概念。不要看门诊很简单,处处都有障碍,处处荆棘丛生,处处都会让人半途犯错,只有通过夯实基础,加深理解,对病症反复考证,对基础症强化了记忆,又能遵经循道,结合症情随证实践,才能不入歧途。本来中医没有设实验室,没有小白鼠,我们的处方都是在病人身上试,但这个试不是乱试,要随证实践在符合证的情况下,慎重实验。


弟子甲:因此,过去中医徒弟要出师是相当严格的,都是在病人身上试,就不能让医术不足,没有出师的学徒去试。我听说是徒弟要出师,要在老师处学很多年,学开多年处方,老师认为可以了,才能出师。现在学中医的考了助理或执业医师的,都不一定能开好处方。


弟子乙:我大三时才跟老师在门诊抄方,开始不敢开处方,后来才慢慢从简单的,不需要复杂辩证的病先试,先从自己身上或和周围的人身上试,印象最深的是我儿子发烧,发了三天高烧,我公婆放心让我治,没吃抗生素,没进医院,烧得冬天都汗水长流,三天内就瘦了很多,我把烧给退了,这是我治第一个退烧病,现在想来都觉得我胆子有点大。


弟子甲:第一个方子成功,对学医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则易使信心受挫。


老师:病人和家属的相信很重要。


弟子辛:相信很重要,有些会不相信。


老师:就是你都不相信我!(众笑)。这个娃儿(弟子辛)哪!他病的说胡话时,我给他开的处方,他(醒后)都要起来改,他媳妇很不错,见他改了后,又将就我的处方改转来。有一次,他得温病都入营血了,口鼻流血,全身都是血,他五哥背着他过来丢在我那儿,说:到七叔这儿了,你就没事了。他父亲是我师兄,此时他还小,已成昏迷状态,马上熬药叫他五哥守倒灌,慢慢的烧就退了,就两天时间。第二回,医院出了病危通知,得了病毒性脑炎,住医学院,昏迷不醒。最后,我去看了要用安宫牛黄丸,到处找都没有,结果后来苏敏(弟子)说:我那儿有。说本来有五颗,孩子拿去弹珠子,破了蜡封,坏了三颗,还有两颗好的。拿来和着我的方子煎药灌下去,两天转危为安。后来转到(泸州)中医院,中医院仍将就用我的处方,是吧?


弟子乙:中医中医的处方全部由你开,除了西药在那边用以外。你不知道,当时刘主任拿着你的处方看了半天,毛老师和刘主任都在那儿研究。


老师:(指着弟子己)记着,回去叫你媳妇找一下,把那回的病历找到,以后写到书上去,后头又有一次,那次是痰蒙清窍,(对弟子乙说)你记得更清楚,你说。


弟子乙:考试那回。考试的前几天他就迷迷糊糊的了。我考后他第一天晚上,他打电话问我考试没有,说他没去考。我一直以为他没去考,后来我才知道他去考了三场,只有一场没考。


老师:他那个才是痰迷心窍,人完全是昏的,在家循衣摸床,到处找,神经都是错乱的了,结果都要改我的处方(众笑)。我想到他基础差,他回去办诊所的时候,我写了14张处方给他,我说这些处方不用辩证,见到主症就可以用。因为想到他还无法辩证,但要找钱吃饭,养家糊口呀!就只有这种笨的办法,这种办法当然不可取,但是说不来了。结果,他拿去一次都没有用,后来搞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后来,他叫我开处方我就不给开。他呢?还是喜欢看书,就是有些时候如刚才我说的:整乱了。不能真正的遵经循道。


所以,只有这个循证实践,循证发挥,才能避免因知识枯竭而在临床上生搬硬套,先入为主,以方套证,偏离辨治,倒行逆施,贻害病人。所有的知识学习,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步认识;第二步理解;第三步记熟;第四步运用。这个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知识。


弟子甲:我理解老师说的夯实基础,是在循经重道的基础上,要继承老师的东西和选择经典的书学习,不是指书越看得多越好,没有重点,不辨真假,有可能越看得多,头脑越昏。

老师:这个遵经重道的经,目前就是指内、难,依从经典学习就是从源头上把握,就有厚力。说宽一点就是指导中医的学术思想。如共产党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我们就弄清楚指导我们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弟子:黄帝内经?四大经典?


老师:四大经典是书的经典,我是指经典当中含的,也就是内、难二经中有些啥子学术思想是指导我们中医的理论基础的?你就把它提炼出来呀。指导我们中医的理论基础的学术思想,不等于中基,即中医基础理论。我提炼的是:指导我们中医的指导思想,第一个是古哲学思想,它一直指导中医的理论发展,学术实践等等。所以,我说中医学说、中医模式是哲学模式,哲学模式是我提的,但有这种阐述的还是很多。第二个思想就是整体观念,系统论。第三个是运动变化论。我们认识中医,认识病情的进展,阴阳五行的消长等,都不是死的,都是在运动变化的。第四个是物质多元论。钱学森研究中医,就提出了多元的问题,现在不是一维,是二维,三维。三维就是多元的了。思想论起码就是这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的思想指导下,才产生了我们的基础理论。这些产生出来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论、精神气血论、经络理论等中医基础上的几大理论。而我刚才说的是产生这些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思想。这是思想论,另外还有实践论,实践论也就是我们说的方法论。中医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取法自然论,我们中医所有的方法是取法自然,没有实验室,没有小白鼠,这些以后都可以讲。


弟子甲:就是取类比象?


老师:取法自然是说这个方法是来源于自然,取类比象是在取法自然当中的一个方法,取类比象也好,同气相求也好,这些都是取法自然的范畴。

关联词条:

  • # 中医入门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杏园春晓,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