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津生用升阳散火汤医案
长期发热
苏某某,女,30岁,干部,1985年7月12日就诊。
频繁、反复发作的寒热已数年之久,发即身热微恶寒,周身酸楚难耐。形瘦,面色微黑,食不知味,大便干溏不调,失眠。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服毕,寒热与酸楚一齐尽解,食纳大增,精神健旺,大便畅行。继服30余剂,月经应期而至,寒热之症未再发。
原按:内伤脾胃而发热,若伴有恶寒,常易与外感寒热相混淆,如果误用发表散寒之剂,其症非但不解,反而扰动正气,使病程延长。内伤脾胃的发热往往病程较长,或呈反复发作的状态,并伴有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留心于此不难辨别。
脘腹疼痛
沈某某,男,34岁,干部,1987年3月23日就诊。
脘痛胀闷、时时呕吐已数月,西医诊为:胃溃疡,服用乌贝散等中西药,不效。伴恶寒自汗,关节作痛,形瘦色苍,二便通畅,舌尖红、质略暗、苔白腻,脉沉缓。
予升阳散火汤原方,3 剂。服毕,周身微汗,脘痛与呕吐均止,恶寒与肢痛随解,纳增。再连服10 余剂以善后。
安某某,男,32岁,司机,1987年2月18日就诊。
1年来脐右隐痛不止,时剧时缓,多方求治未效。现形瘦,大便急迫,舌略暗、苔薄白,脉弦细,无明显寒热。
予升阳散火汤原方,3剂。服毕,痛缓。上方加熟地、肉桂,再服3剂。服毕,痛止。
苏某某,34岁,女,医生,1987年2月13日就诊。
两侧小腹剧痛难忍,伴大汗出,已10余日,西医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西药抗感染及中药暖肝煎治疗无效。伴微恶寒,纳呆,便溏等症。形瘦,神情凄楚,目围苍暗,口鼻附近有散在的红色丘疹,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予升阳散火汤加熟地、肉桂,3剂。服毕痛止,纳增,便溏好转,继服4剂以资巩固。
原按:脘腹疼痛,属虚寒者多;属热郁者亦不少。此3例疼痛部位虽不同,但均为热郁作痛。此类脘腹疼痛,常常是木土同病。升阳散火汤中的白芍可以柔肝和肝,配诸风药之条达疏畅,使肝气和条,脾运健旺,郁热升散,营卫调和,疼痛自止。具体应用时,可参考东垣《四时用药加减法》中的“腹中痛者,加白芍甘草;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芍药。”“脐下痛者,加真熟地;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进行加减。
张某某,女,8岁,学生,1987年6月19日就诊。
不思饮食已数年,遍服健脾丸、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等健脾开胃之药,无效。现形体瘦小,面色黄白不华,畏寒,四末不温,大便涩少数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予升阳散火汤,3 剂。服毕,食纳渐增,面色透红,大便日一行而畅通,四末仍欠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脾胃虽已渐醒,但阳郁仍未畅达,继予上方6剂,服毕,食纳大增,面色红润。以保和丸,善后。
原按:该方确有开胃进食之效,前面所举数例,随着各种症状的好转,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提示了羌独防风一类风药,不仅可祛风燥湿,而且有健脾通肠,开胃进食之效。
口舌生疮
刘某某,女,32岁,工人,1990年7月2日就诊。
口舌生疮,咽痛,饮食难以下咽,已数日。伴脐腹时痛,大便干溏不调,头痛隐隐,微有寒热,周身僵窒不舒,体丰面红,舌略红、苔白少津,脉细缓。
予升阳散火汤加僵蚕、薄荷、桔梗,3剂。服毕,口疮收敛,腹痛消失,纳增,便畅,继以3剂,以资巩固。
原按:口舌生疮,属火热者多,但宜分清虚实。何梦瑶《医碥》曰:“亦有虚火者,脾胃气虚下陷,郁而成火,上炎所致。”对这类口疮,不可过用苦寒宜以辛温发散为主。阳升火散,口舌之疮随之而愈。
版权声明:
出自:陈津生.升阳散火汤新用.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7,3。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