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医法征验录》主要内容与学术成就

求道

浏览:210

时间:2024-12-09

医法征验录》是一本专论脉、舌诊法的著作,作者为清代医家李文庭,后由清代王名声补注,其舌诊内容与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和清初张登所著《伤寒舌鉴》一脉相承,每幅图后的论述既有《伤寒舌鉴》的内容,又有李文庭王名声的补充,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可从察舌色、观舌苔、看润枯三方面概括其舌诊内容。


(1)察舌色以辨寒热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之一,根据现有的文献考查,最早的舌诊记录是扁鹊留下的,而《黄帝内经》是舌诊的基础。第一部舌诊专著是元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该书以广义伤寒立论,补仲景《伤寒论》之未逮、河间火热学说之缺憾,从整体观点出发,脉、症相合研究舌苔,共载36种舌苔,可分为白、黄、黑三色(白苔11种、黄苔14种、黑苔17种);舌质有红舌12种,其他还有红星、黑点、舌裂、舌纹、舌隔瓣。其中热证舌苔33种,寒证舌苔2种,无苔不分寒热1种。《医法征验录》不仅继承了《敖氏伤寒金镜录》的理论,还与《伤寒舌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伤寒舌鉴》是清代医家张登(诞先)所著,初稿刊于公元1668年,内容包括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霉酱色苔舌、蓝色苔舌8种及妊娠伤寒舌,每种舌均有总论,以分析形成该类舌象的病因、病机,共成120幅舌苔图,其中白苔舌29图,黄苔舌17图,黑苔舌14图,灰色舌11图,红色舌26图,紫色舌12图,霉酱色苔舌3图,蓝色苔舌2图,妊娠伤寒舌6图。该书首次分出苔、质以及前人所未经历之经验,是张登用功甚勤之作。


医法征验录》的舌诊,首重察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一般可分淡白、淡红、红、绛、紫、蓝、青诸种。舌色对于寒热辨证十分关键,“舌见纯红,乃温疫之邪热初蓄于内也”;“舌灰色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纯紫色,则因“伤寒以葱酒发汗,酒毒入心或酒后伤寒,皆有此舌”;“舌见纯蓝色,中土阳气衰微,百不一生之候”;绛舌,“其舌似紫而微淡,略青,舌中灰黄或淡黄或淡白,舌尖、舌边绛色,乃属荣血不足、心脾两虚”。


为了把舌质与舌苔颜色区别,书中把观察掩盖于舌苔下的舌质颜色称为“视其舌底之红白”,有时须要“洗去舌苔”才能观察清楚。例如论述“白苔根黑”舌时说:“舌苔白根黑,火被水来克,虽用下药,亦难见效。此舌看其脉有力,庶可治,无力不可治。须小心照前舌法,审其尺脉,看苔上有浆无浆,洗之而舌底是红是白,分其阴阳,方可用药。如洗后舌红,属阳无疑”。论述“白苔根黄”舌时则说:“尖白根黄,不可用承气汤”。这里的“尖白”说明未被舌苔遮住的舌尖部舌质不红,故虽有黄苔,也不能当作热证,更不能当作阳明腑实而误下!


(2)观舌苔以知虚实


医法征验录》77幅舌诊图中论述最多是舌苔。其中白苔29图,黄苔14图,黑苔、灰苔、红苔、紫苔、霉酱苔及蓝苔20图。作者认为白苔是伤寒邪在皮毛,属太阳经病证;黄苔是里证,直至阳明腑实,方有此证;黑苔最为危候,可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也可是瘟疫传变。


医法征验录》的特点是李文庭继承和发展了张登伤寒舌鉴》的观点,王名声又对李氏的内容做了批注,我们从中读到的这些意见相左的争议,犹有学术价值。


例如黄苔舌之“纯黄微干舌”,《伤寒舌鉴》说:“舌见黄苔,胃热之极,土色见于舌端也,急宜调胃承气下之,迟则恐变黑,为恶候。”李文庭张登所述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脉、证、方、药的说明以及传变、预后的补充。


他认为:“此舌有关尺俱紧,用调胃承气下之,下后关尺平静则用理中汤,倘下后仍不平静,再用一二剂亦可。若舌上有浆,以承气汤附子一二钱,此为阴阳汤,既用大黄,如何又用附子?盖舌黄为食重,不得不用大黄也,舌上有浆是带阴二三分,独用大黄以理之则不能下,故加附子以温之。”这里把黄苔中的“微干”二字阐述得十分透彻了。


(3)看润枯以测津液


温热病患者之阴津虚亏与否,对于预后十分关键,即所谓“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看舌之润枯测度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这也是李文庭舌诊的贡献。李氏辨舌苔不仅看苔质、苔色,还看“有浆无浆”,他所原创的舌图中有一半是以有浆无浆辨别的。例如黑苔舌之“纯黑有浆”舌,他提出“大凡白苔变黑,必以有浆无浆分之,有浆不可服凉药,无浆不可用热药”;黑苔舌之“纯黄底白有浆”舌,他继续说明“此舌,直中三阴之舌也,法宜温之,若妄投寒凉之剂,必变为纯黑有浆舌,变为唇黑干燥、舌卷囊缩之证,不治矣”;黑苔舌之“前黑无浆后白有浆”舌,他认为“此阴极似阳之舌也,盖传里而阴邪之气盛也,阻遏阳气浮越于外,故其见证眼红,唇焦渴而不喜饮,谵语,鼻息冷,耳聋,好怒,其脉左尺微弱,右关尺迟缓,治法切不可认为阳证,误投清凉之剂,宜先以理阴煎投之,二三剂舌尖渐退而有浆,急以附子理中汤主之,如退而有浆见红色者,理中汤加黄柏主之,又有退而见黄便秘者,理中汤加枳实、熟军主之”。


王名声虽有批判,但大体还是继承了张、李的辨证思路,他所提出的细小差异,也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为医之严谨、功力之深厚。例如,白苔舌之“白苔黄心”舌,张、李的说明是“此太阳经初传阳明腑舌也,若微黄而润,宜再汗,待苔燥里证具,则下之,若烦躁呕吐大柴胡汤加减,亦有淡黄水沫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此舌六脉俱浮洪而右关独紧,先生用柴胡大承气汤,在今觉其过烈,余每用理中汤加枳实神曲,服至一二服,稳妥再加麻仁、桃仁亦可,如年老用六味加麻仁、桃仁、秦归、苁蓉治之”,他的补注是“本文亦有淡黄水沫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其候要有谵语、烦渴、饮冷、转矢气者,肠中有燥粪可下之,若无谵语烦渴,不转矢气,必无燥粪,不当下也。六脉浮洪要有力,虽有表证而里证已实,柴胡承气方可,若用理中汤加枳曲,要浮洪无力,内无热证方可。如大便血虚不润而闭,方加麻仁、桃仁,年老用六味加桃仁等味,亦因肠枯燥结而设。”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医法征验录》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