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绦虫性胃脘冰凉案(叶国华)

求道

浏览:424

时间:2023-02-04

患者XX,男,36岁。


1978年以来,心下(胃脘部)有手掌大小一片,凉如冰,汗如洗,盛夏发凉,严冬出汗,骑车或迎风行走,寒凉尤甚,且伴见四肢发凉、喜温畏寒,纳差、呃逆频作、肠鸣腹泻,完谷不化。曾服温胃散寒之剂,如理中汤、厚朴温中汤之类,对纳差、呃逆肠鸣腹泻偶获一时之效,然对胃脘部冰冷出凉汗则无效。又服四神丸(改汤服)加附子、法半夏亦不效。患者因久治不瘥,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甚为痛苦。后经粪检发现鞭虫卵少许,有脂肪球。


除驱鞭虫外,嘱其用右归饮黄芪党参白术等培补命门健脾益气之品续服,脘部贴狗皮膏药,外用风寒砂,治疗半月余,效果不佳。后在某卫校治疗,医为“奇病异疾,多属于痰”,按痰饮而治,给予二陈汤导痰汤附子肉桂等,药后声哑而病仍不愈。


1981年9月2日,患者发现大便带有白色面条样节片,能活动,再次粪检,确诊为绦虫,即予驱虫治疗。


槟榔100克、贯众30克、大黄10克、甘草10克。


煎服。服此汤前半小时服生南瓜子100克(粉碎)。


服药一小时后随大便排出一条长达八尺的绦虫。一星期后患者即觉浑身阳气来复,胃脘部及四肢转暖。出汗、呃逆肠鸣腹泻等渐愈。


[编者按]本证以皖部冰冷出凉汗为主,件有四肢不温,喜热畏寒等症状,脉症合参,似属脾肾阳虚,然治之均不效。直至大便中发现绦虫节片,又经粪检证实有绦虫,采用槟榔南瓜子等药一剂而效,数年沉疴愈于一旦,说明某些怪病,与虫积有关,临床不可忽视。

关联词条:

  • # 绦虫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叶国华:《河南中医》1983年第2期)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