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吴逸然医案:温病发斑疹

求道

浏览:871

时间:2022-11-07

仲华介弟季才,秋,得外感病,证见微寒热,鼻鸣,咳嗽,脉浮大数实。此属上焦风热之证。余初为解表,继进清里之剂,二服,证减而余热未尽。季才以为无关紧要,置之。数日后,热逐盛,不恶寒头重心烦,口渴,略见黄苔,病已化热入里,属阳明外证。余即处以辛凉解热剂。越宿,皮肤发现斑疹,口渴甚,弥更益烦,舌绛而燥,语言艰濇。知其热邪甚炽,有诸内而形诸外,故发斑疹也。温病发斑疹,为热毒炽盛之证,然其脉证俱实,邪气虽盛,正气亦充,堪与邪气相拮抗也。法当清营以解热,生津以滋燥,于是处方如下:


银花八钱,黄连三钱,元参八钱,生地一两


麦冬五钱,紫草四钱,桔梗三钱


服己,舌津稍润,渴稍止,热亦降。再数前方与之,亦嘱病家须旦暮再服,庶免邪焰复炽。然病家以为病情好转,日服已,夜不再服,次日更停邀诊。至夜,热再炽。舌苔煤黑,其发展趋势欲燃及阴经矣。幸其脏气实,不容邪,故神志不乱,可预卜其能还诸于腑也。既然病机未变,继续宗前法处方如下:


生地一两半,元参一两,麦冬五钱,紫草六钱


银花八钱,黄连四钱,大青叶四钱,丹皮四钱


午后复诊,病人热度下降,自知馊便,舌润不燥,惟黑苔扩大至全舌,唇焦齿稿如故,此证阴经不受邪,热邪从阴出阳之端倪已显。再依方夜服一剂,翌晨,黑苔尽退,转现黄苔。显见热邪完全由阴出阳,从血分转出气分矣,乃改用加减化斑汤以祛阳明之热。处方如下:


石膏一两半,知母六钱,甘草三钱,元参八钱,麦冬五钱


以米泔水煎服。再诊黄苔亦退,热尽解,大病告一段落,惟喉干舌燥,卧不安而大便难耳,盖胃阴既损,津液未和所致也。投以调胃承气汤竹叶石膏汤而愈。


编者按:


本案为一难得的温病教学病例。因患者不听医嘱,轻视病情而一再耽误治疗,邪热从卫分入气分,再到营分而入血分的整个卫气营血发病过程,治疗得效后又从阴出阳,邪从血分出到气分,最后终于治愈。如此完整的温病卫气营血”治疗过程,临床少见矣。从刚起病时邪犯肺卫而见“微寒热,鼻鸣,咳嗽,脉浮”,到邪热进入气分,症见“热逐盛,不恶寒头重心烦,口渴,略见黄苔”,说明热邪已入里伤津了,属阳明证,即气分证了,但患者服药症稍轻后未续治,致使邪热再进一步进入营分,而发斑疹,兼见“口渴甚,弥更益烦,舌绛而燥,语言艰濇”等症,病情更趋严重。最后邪热竟径入血分,“至夜,热再炽,舌苔煤黑。黑苔扩大至全舌,唇焦齿稿如故。”其发展趋势为邪热燃及阴经入血分矣。幸其脏气实,不受邪,故神志未乱,否则后果堪忧。


在用药方面,吴老“初为解表,继进清里之剂”,虽未言明用何方剂,邪犯肺卫,推测多是用“辛凉轻剂”之桑菊饮,次用清阳明气分证之“辛凉重剂”白虎汤。邪入营分后,遵叶天士所言“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以清营汤加减以清营解毒,透热转气,继以化斑汤清热泻火,并加大青叶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最后用调胃承气汤竹叶石膏汤清余热、养阴津而愈。


从本案整个治疗过程看,可谓跌宕起伏,惊险异常,也可看出吴老胸有成竹,谨守病机,应对精准,方证相应,病终告愈。

关联词条:

  • # 吴逸然
  • # 温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