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郝建军:和解少阳,清泄阳明治疗呃逆案

求道

浏览:428

时间:2024-07-12

朱某,男性,时年61岁,因“呃逆频作2周”于2019年5月24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诉2周前饮一杯浓绿茶后出现打嗝,嗝声轻浅频发,坐电动按摩椅可暂时缓解,多处求诊予中药加针灸治疗无效。现患者打嗝频作,嗝声轻浅,大便5日未行,胃脘部稍有胀满感,心情烦躁,夜寐欠宁。舌红苔薄腻,脉弦。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呃逆频发,嗝声轻浅,坐电动按摩椅可暂时缓解,大便5日未行,胃脘部稍有胀满感,心情烦躁,夜寐欠宁。舌红苔薄腻,脉弦。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中医诊断:呃逆(少阳不和,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阳明。

  处方:柴胡30g,姜半夏20g,黄芩20g,枳实30g,厚朴20g,大黄10g,甘草20g,代赭石30g,干姜15g,大枣15g,白芍30g。

  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随诊过程

  患者诉服药1剂后大便通,打嗝已除,但肚脐下自觉有气上冲至咽喉,夜不能寐。

  因患者路途遥远不便来诊,电话告知情况后予开处方:桂枝20g,白术20g,甘草20g,茯苓20g,,白芍30g,大枣10g,干姜15g。

  共2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药后诸症均安。

  【按语】

  呃逆为膈肌痉挛引起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声音。可发于单侧或双侧的膈肌。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呃逆,多可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成为顽固性呃逆

  本案患者多处求医,多予“旋覆代赭汤”配合针灸诊治,但疗效不佳。患者呃逆持续时间长,大便几日未解,结合舌脉,内实已成,非胃气冲逆,辨为少阳阳明合病。《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药后症情明显缓解,之后出现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的欲发奔豚症状,结合《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予苓桂枣甘汤随证治之,药后诸症皆安

关联词条:

  • # 呃逆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黄埔区中医医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