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Yè Mínɡ Shā

别名

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经》),黑砂星(《纲目》),檐老鼠屎(《江西中药》)。

来源及植物形态

夜明砂,始载于《本经》,原名天鼠屎。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或菊头蝠科动物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的干燥粪便。主产于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河南、甘肃及 辽宁等地。


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

采制

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宜,去泥土杂质晒干。

《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土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无毒。"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肝经血分。"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明日,散血消积。治青盲雀目,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疟疾


1 .本品散瘀消积,既治跌扑损伤,又疗小儿疳积。治跌扑伤痛,常与活血疗伤的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小儿疳积,则与陈皮鸡内金神曲等行气消积之品同用;《全幼心鉴》治小儿疳毒,以夜明砂与猪精肉同煮,饮汤食肉。


2 .本品性凉入肝,为肝经血分之药,有清肝泄热、活血祛瘀之功,为目疾常用药。尤以治疗肝热目赤、白睛溢血效果显著,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单用本品炒微焦研细,每服1.5g ,每日2次,开水调服即可;亦可与其他清肝明目之品同用。


此外,历代亦有夜明砂用于肝热目生翳障,如《仁斋直指方》以之与猪胆汁同煮,治内外翳障;《本草纲目》以本品与木贼当归蝉蜕为末,入黑羊肝为丸,治赤睛成内障。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注意: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1.《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2.《别录》:"去面黑皯。"

3.《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4.《日华子本草》:"炒服治瘰疬。"

5.《本草衍义》:"合疳药。"

6.《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7.《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