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杨继荪(1916-1999),浙江杭州人,教授,主任中医师,曾任杭州市第一所中医院——广兴中医院院长,浙江省中医院内科主任、院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内科临床学家。杨老一生耕耘杏林六十余载,对推动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成长与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杨继荪,原名希闵,别署秋爽庐主,祖籍浙江余杭。1916 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清孝廉公,名儒兼名医,悬壶沪杭,誉满杏林。杨继荪自幼受家庭熏陶渐染,矢志习医。在祖父“亦医亦儒”思想的影响下,他从小喜研文史,爱好诗词。1932 年杨继荪中学毕业后,即随祖父学医。侍诊之余,悉心攻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广阅金元明清诸家论著。朝夕钻研,孜孜不倦。


祖父病故后,杨继荪又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学成之后,在杭城设诊开业,由于历起沉疴,他深得百姓信赖,故医名鹊起。


杨老常说:“对待病人要做到官民一致,朝野一致, 认识与不认识一致。”一次,他为省军区某领导看病,军医对杨继荪说:“这位是某领导,药请用得好一点吧。”杨继荪当时就直爽地说:“你我都是医生,医生是以病人为对象,应以病用药,不能以职务高低选药。只要对症,哪怕三五毛钱的药也能取效!”


在省保健委员会担任委员时,杨老常应邀给外国友人看病。他写完处方,还总是详细写明中药的煎服方法,以及中成药的组成、主治、功效等。他认真、客观、负责的态度,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杨老认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而辨证之关键,在于掌握疾病的性质和临床演变规律,立方下药,有的放矢。在治病过程中,杨老时常体现出“熔伤寒温病于一炉,集各家之长而活用”的风格。在临床辨证中,他十分注重“审症求因,治病求本”。在医疗实践中,杨老还十分重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倡导用先进科学技术、仪器武装中医。他的这一思想,正与医院今天的办院理念“融汇中西医学,贯通传统现代”相契合。


杨老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开展学术基层和科学研究。1965 年,他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名中医验案整理小组组长,和吴颂康、罗鸣歧、林钦廉、裘笑梅等人主编《叶熙春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值酷暑,杨继荪认真地从古籍中寻求论证,通宵达旦。本书于同年9 月出版后,广受好评,再版多次。杨继荪还积极研究、推广并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收效颇佳,今天这一疗法已被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


杨老还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惠更广大人民群众的产业。他认为,中医中药唇齿相依,中药剂型改革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兼任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杭州天目山药厂、兰溪一新药厂顾问时,建议并指导药厂将传统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剂型成功改革为“杞菊地黄口服液”。他还无偿将治疗支气管炎、糖尿病验方提供给杭州天目山药厂、杭州第二中药厂,并指导他们制成了“复方淡竹沥”、“养阴降糖片”等中成药,疗效显著,为广大病家所青睐。其中“复方淡竹沥”还远销东南亚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许多企业还根据杨老验方制定了“复方板蓝根冲剂”、“清热止咳糖浆”及治疗偏头痛的“头痛灵”,经临床应用,皆有良效。


中医药传承与教学工作方面,杨老治学谨严有序,坚持求实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博览求深,持之以恒,学以致用。勉励青年医师要通晓文史,学有功底,精研医典,发皇古义。提倡要知己知彼,善集众长,独立思考,不断实践,才能融汇知新,发展医理。


杨老在学术上毫无保留,诲人不倦。1983 年,他的徒弟潘智敏出师考试时,与他同看一个病人,两人开出的药方分毫不差。对医院年轻的医生,杨继荪关爱有加,又非常严格。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小医生书写药方字体不够端正,便自己写了一个方子给他,对他说:“你要照我这样子写!”


1997 年,国家开展第二批师带徒计划,八十多岁的杨继荪不顾年高体弱,与葛琳仪合带学生,撰写讲稿,定时授课。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