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大把吃药的后果——杨继荪论医源性病

求道

浏览:103

时间:2024-02-01

老年人脏腑功能日趋衰退,代谢缓慢,耐受力低,尤易产生各种医源性病证。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常常在老年人身上容易引起反应。因为老年人用药在药动学、药效学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的血浆药浓度往往高于年轻人,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容易出现毒性。


为了避免药物的蓄积和毒副作用出现,应当减少给药剂量和增加给药间隔时间,同时尽量减少给药的品种。有人对老年人多药合用的情况作了其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关系的观察研究,提示每个老年病人每日同时应用3-14种药物,合并用药数目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有报道,同时接受5种以下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仅为4.2%;合用6-10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为10%;合用11-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率提高到28%;而合用16-20种药物时不良反应率高达54%。故从事药理研究方面的人士指出,老年人的任何症状都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不要轻易误断为是衰老的表现。用药后症状比不用药时更严重的,则不要用药。


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的最低有效量来治疗,警惕在老年人身上发生严重或罕见的副作用。杨氏对前来诊治的病人,因人而异地作必要的指导。其中最为常见的副反应是运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表现为纳食减退、肢体困倦、恶心、苔厚腻等,这种征象的出现类似中医所指的“湿阻”。其实是消化道的运送能力被抑制所致。杨氏一方面对需用抗生素治疗的“热证”继续予以清理,另一方面伍以化湿健脾、助运消积,同时兼以行滞活血。因人体水液输布与血液运行均参与体内的循环,津液不断补充血液中的水分,使血液能在周身环流不息。若水液代谢障碍,即出现水饮停聚,如痰饮、留饮、湿阻水肿等证候;由于津血相联,可因水湿滞留而影响血液循环,以致出现类瘀血征象,其瘀滞因饮停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杨氏说,事实上,人体所有病证都与水液、血液的运输、代谢有关,区别主要在部位和程度上的差别。杨氏在整体上协调辅治,对病人“热证”的控制与脾胃功能的恢复,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因药物所致肝、肾功能异常或损害的患者,他则在辨证基础上予疏理肝胆、清泄祛浊、活血渗利,兼以挟正,顺应病因病机作适当调治,缓和药物的毒性反应,加速排泄,并重视扶正达邪,增强机体的代谢和解毒应激能力,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对于一些抑制骨髓造血系统的药物,在使用中同时予健脾补肾疗法,常能减轻其毒副反应的程度。如化疗期间用中药扶正调洽,已成为一种既稳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的确,中医对老年人因多病而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因虚实夹杂需要整体调整,作为互相配合,相协使用,发挥更大效益的一种治疗手段,有其一定优越性。特别在治湿、疗虚、祛瘀方面,如湿蕴化热,病势缠绵难愈,单用抗生素,对老年人有很多不利,此时,运用体现中医之长的治湿疗法,则能起到关键性治疗作用。若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而热孤,体温亦可顺势而下。另外,临床上常见老年人在抗严重感染时,或化疗期间,或作胃肠道手术后,出现既有虚损夹瘀,又有湿阻的现象。这时体虚瘀积与药物反应共同作用于机体,治疗就当全面考虑,分步进行,先予治湿疏理,为补虚理瘀奠定基础,再予疗补虚损,综合整体治疗。

关联词条:

  • # 杨继荪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继荪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393-395)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