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耳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作痒者,谓之耳痒。本症与耳内流脓、皮肤搔痒、皮肤湿烂、旋耳疮等症状有关,可互参之。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风热湿毒耳痒:耳部作痒难忍,痒甚则耳廓周围皮肤发红灼热,时流黄水,甚则经久不愈,搔痒不止而出血,疼痛。小儿多有发热烦躁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血虚风燥耳痒:耳廓皮肤增厚,干裂,粗糙,作痒不止,有干痂和脱屑,伴见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舌淡,脉虚细等。甚者可蔓延至外耳道。


脾虚湿浊耳痒:耳部湿痒,时轻时重,日久不愈,流水较多,伴面黄倦怠,食少便溏,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肾虚火旺耳痒:外耳道奇痒难忍,但耳廓可不痒。或流黄水,或如风吹,并时兼耳痛。若加搔抓刺激,则耳中结痂,粗糙干厚。常伴腰痠乏力,耳鸣眩晕,脉细数,舌质红。


鉴别分析


风热湿毒耳痒:因风热湿毒外邪蕴结于耳,气血郁滞不通所致。风盛则作痒不止,湿热甚则耳道潮湿、红热,时流黄水;火毒盛则发热烦躁。治以祛风清热,除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防风、苍耳草、地肤子白鲜皮


血虚风燥耳痒:多由风热湿毒耳痒经久不已而致。风热湿毒久蕴,伤及气血脏腑,气虚血少,风燥自生,耳窍肌肤失养,局部干厚发裂粗糙,作痒不止,并有干痂脱屑。湿邪久困,影响脾胃功能,运化失司,生化无源,而见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乏力,舌淡,脉虚细诸虚证。治以养血祛风,健脾和胃,方用四物汤六君子汤加蝉衣、防风地肤子等。


上述二证尚须采用外治法,前者以三黄洗剂或蒲公英煎水外搽,后者以三石散、碧玉散外搽为宜。


脾虚湿浊耳痒: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清浊不分,湿浊之邪上犯耳窍,表现为日久不愈,湿烂明显,流水不易干燥。气虚不运故倦怠,食少,清气不升故便溏。治以益气健脾,利湿止痒,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虚火旺耳痒:由先天肾亏或劳伤肾元所致。肾开窍于耳,肾精虚亏,元气不足,阴虚火旺上扰于耳,故见耳内作痒不止。且火盛可致痛、流水,肾虚则腰酸乏力、耳鸣、眩晕、脉细数、舌红。治以补肾降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肉桂


耳痒,多属风、火之证。风热湿毒为病则属实证,血虚风燥、脾虚湿浊、肾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或虚实挟杂。风热湿毒证除耳痒外,多见耳道潮湿、红热,局部症状较剧,且时发热烦躁,脉数,苔黄腻,兼湿热之象。血虚风燥者则不然,其耳窍局部以干痂脱屑、皮肤干糙发裂为特征,见燥证表现,并有脾虚血少之虚象。脾虚湿浊以湿痒日久,水多清稀为特点,并兼气虚之征。肾虚火旺耳痒,一般耳廓局部外症表现不突出,除耳痒外,以肾虚火旺表现如腰膝乏力,脉细数,舌红等比较明显。

文献与评述

《证治汇补》:“寻常耳痒,有风有火,易于调治。甚有耳痒不歇,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肾脏风毒上攻于耳,宜透水丹治之,并戒酒色膏梁厚味。”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