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易方》著者、内容与版本(李玉清 张诗敏)
典籍的挖掘整理与传播是目前我国中医复兴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这项工作迅速发展,而《救急易方》一书即是近年来发掘整理的工作内容之一。该书是明代医家赵季敷编撰的一部救急类方书著作,成书于明代正统年间,初刊于江浙、湖广等地。正如书名所示,其以救急而简便易行的特点,在当时流传甚广。笔者通过对该书内容进行精要解析,首次详细考证了作者赵季敷之生平、家系,以及其祖父赵良仁、其父赵友同一脉相承的医学传承情况,将该书与明代张时彻《急救良方》一书进行了对比和探讨,认为《急救良方》实际上就是《救急易方》的增补本。
1著者家学传承
赵季敷,字叔文,吴郡人。史料中关于其生平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正德《姑苏志·人物十四·文学》中有其家族世系情况记载:“赵友同……父良仁……子季敷,孙同鲁,俱世其学。”笔者经进一步考证,发现其祖父、父亲皆为名儒名医,现据此予以梳理,分述如下。
赵良仁(1304—1373),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人,元末明初医家,为世称“八大王”的北宋宗室大臣赵元俨之后。其少时弃官从医,与兄赵良本皆师从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行医多有奇效,名震江浙,著作有《金匮方论衍义》《丹溪药要或问》《医学宗旨》。其中,《医学宗旨》一书已佚。《金匮方论衍义》是现存最早的《金匮要略》全注本,今有传抄本3卷传世。清康熙年间,周扬俊据此书撰写《金匮玉函经二注》。《丹溪药要或问》则于1958年在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由史常永重新发现,现存有2卷。赵良仁其兄赵良本,字立道,号太初子,少受学于吴莱,后亦师从朱震亨,能传其术,被荐为学正而不就。赵良仁之子赵友昌、赵友同皆有医名。
赵友同(1364—1418),字彦如,吴郡长洲人,明初医家、文学家。史载其“自幼笃学,沉实温雅,有行谊”,师从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永乐初年,姚广孝言其深于医学,遂授太医院御医,与蒋用文共同兼任《永乐大典》医经方编纂副总裁,后又参与编修《五经大义》《性理大全》等书,著有《存轩集》行世。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存轩集》集首结衔称“修职郎、太医院御医兼文渊阁副总裁”。友同去世时,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曾写挽诗,赞其:“潇洒清风满素襟,况兼文采映儒林。”
由此可见,赵季敷自其祖父赵良仁、伯祖父赵良本、父赵友同,祖孙三代皆为儒医。其子赵同鲁(1423—1503),字与哲,师承家学,善诗文与绘画,著《仙华集》,明代书画大家沈周尝师事之。可见,赵氏一门,于元末明初时期在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丰厚的家学底蕴。由此可知,赵季敷深受家族儒而好医之影响,著成《救急易方》一书。
2《救急易方》体例及选方用药特色
2.1 编排特色
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气候。《救急易方》不分卷,以病统方,只以序号排列索引。目录以序号与病证名罗列,内容排布以序号、病证、处方相结合。从其所列病证顺序看,正文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自“一救五绝死”至“一百四十八八脚虫伤”,计148种病证,未详分类,属内外科,为全书之主体;第二部分自“一百四十九月水不通”至“一百七十九产后杂证”,计31种病证,为妇人门;第三部分自“一百八十婴儿出生”至“二百三十二疝气”,计53种病证,为小儿门。附录部分,撰有锁喉风、缠喉风等8种病证目录 。全书虽无明确分卷及门类标题,但纵观其所列次序,首要是以五绝、自缢、溺水、中毒等急性病证相类前排,次之以人体五脏六腑的相关性,五官四肢的相近性等进行排列编著,对于部分可治他病的处方,亦在方后附注,必要时标明相关要求。这种简约化的编撰是其一大成书特色,既利于达到便查便携等便利目的,又降低了刻印、购买成本,自是便于发行及推广应用。
2.2 选方特色
全书收载240种病证,所列方数共计997首,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门类。其中,有16首灸方,6首针方。全书以解决民生疾苦为出发点,选方不拘偏方、奇方、怪方、巫方,与常见易行的正方相结合,如治咳嗽,用蝉蜕7枚,研末,粥饮调服;治头痛,用皂荚为末,吹入鼻中得嚏则止。全书以最为简洁便利的方式以应急,可谓是古代急救医学普及性读物的代表作。譬如,对于疯犬伤,提出注意避风,尽快嗍去疮孔血,或者针刺去血等快速处理伤口之措施,列举了诸多常见药所组成的十余方,包括艾灸在内等方法,以种种可能实现应急之目的,同时还说明伤者之饮食禁忌,还告诫人们注意分辨疯犬之法。
2.3 用药特色
全书列方入药1 546味,每方平均1.55味。这充分突出了该书选方用药简洁的特点,保证了方书的易传、易学、易用。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力求以常见、常用等药物或器物为先,以做到易取而能够救急。如治虫入耳,以瓮器于耳边敲作声驱出或以麻油、鸡冠血等灌之;食河豚毒,快速以清油多灌之,令中毒者吐泻即愈。同时,书中还注重对于针刺、艾灸的运用。如难产,灸右脚小指尖头3壮。上述诸类数据统计见表1 。
由此可见,该书的简约性,取材用药的便捷性及其经济性,能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为急症提供及时的治疗。是以高宗本云:“余惟此方谓之‘救急’,可见其汲汲焉有救人之心;谓之‘易’,又可见其休休焉有救人之术。”
明代医家张时彻于其所著《急救良方·序》中言其“得《急救方》一本”。然而《急救方》具体为何人所著尚无定论。笔者通过初步研究发现,《急救良方》与《救急易方》内容大致相同,亦设五绝死、虚劳、伤寒时疫、中诸毒等门类,只是在体例上有所变化,分门更细,条文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次序变化。今以《急救良方》明隆庆三年(1569)衡王府重刊本与《救急易方》明成化十五年(1479)刻本二书条文内容予以详细比对,以证张氏所言“急救方”即指《救急易方》。
3.1 条文校勘情况
据统计,该书对《救急易方》改动较多,除去重复的改动,两书校勘情况如下。
①异文。二本异文多为用字的不同,如《救急易方》“吐出,风痰立愈”,《急救良方》“痰”作“疾”。又如《救急易方》“用蛇壳烧灰”,《急救良方》“壳”作“蜕”。此类情况计约有251处。
②脱文。此为《急救良方》较《救急易方》文字脱文的情况。如《急救良方》“取胡荽根捣汁半盏,和酒服”,《救急易方》于“和酒服”后有“更妙”二字。又如《急救良方》“用橘皮去白”,《救急易方》前有“治卒心痛”四字。此类情况计约有172处。
③衍文。此为《急救良方》较《救急易方》文字增加的情况。如《急救良方》“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救急易方》无“梧”字。又如《急救良方》“用葱白一大把,如茶盏大”,《救急易方》无“大”字。此类情况计约有60处。
④错倒。此属二本文字的颠倒。如《救急易方》“治痢赤白”,《急救良方》作“治赤白痢”。此类情况计约有14处。
⑤增删条文。《急救良方》新增条文128条,删减条文164条,条文排列次序变更65处。
3.2 方药的对比情况
据统计,《急救良方》的方药内容较《救急易方》改动较少,统计情况如下。
①药物用量不同。如治伤风时疫中葱头的用量,《救急易方》作“十个”,《急救良方》作“一个”。此类改动约有28处。
②药物的加工方法不同。如治心痛,《救急易方》作“水煮服”,《急救良方》作“冷水服”。此类改动约有11处。
③方药不同。《急救良方》在其所列871首处方中,有750首为《救急易方》所有,占 86.1%。而不同之处,如治疗产后赤白带下,《救急易方》作“秦艽汤”,《急救良方》作“胶艾汤”。此类改动约有11处。当然,也有少量异文、误字,或是说法的不同。
④药物服用方法不同。如治妇人血风攻脑,《急救良方》作“不时姜汤服一钱”,《救急易方》无“姜汤”二字。此类改动约有9处。
3.3 医学内容的对比情况
关于二书医学内容的差别则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①门类变化。《急救良方》较之本书,将内外门分解为37类,如头痛、咽喉、消渴、霍乱等,与后面妇人、小儿两门并列而行。
②病证计列。《急救良方》所列病证共计245种,其中240种与本书相同,占97.9%,只新增了天头蛇毒、艾火带、男子阴头痈、魇寐猝死、恶疮等5种。
张氏于自序中谓其曾得《急救方》一本,每携以自随,或以自治,或以治人,率多征应。间有新得,辄从其类益之,其讹舛无验者,删黜之,遂成《急救良方》。成书刊刻目的,亦是专为荒村僻壤之中不谙医术者而设,故药取易求,方皆简,不甚推究脉理。《救急易方》成书于明代正统年间(1506—1521),《急救良方》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且从两书内容的比勘可知,二书之不同乃是张时彻删减增补部分内容所致,与序言所说“辄从其类附益之”相吻合。因此,张时彻序中所言“得《急救方》一本”即指《救急易方》。
4《救急易方》的版本
4.1 国内藏本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救急易方》国内现仅存明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刻本,1卷并附录1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该本保存情况较好,字体清晰,内容完整。其分为上下2卷,每半叶10行,每行20字。版式为大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心印有书名及页码,版框尺寸为21.5 cm×12.5 cm,卷首有河南按察司副使高宗本作序。正文题曰“吴郡赵季敷编集”。卷后则有杨成玉本人作《题〈救急易方〉后》,从跋文可知,明成化十五年(1479),杨成玉赴任扬州太守考察灾伤,见东部濒海偏僻地区,乡民或患病无医,或有医无药,或有药而又无方可鉴。于是,杨成玉心生恻然,翻刻此书以发乡民,每家一册,以济民生疾苦,实现其社会公益之目的。
4.2 日本藏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现藏《救急易方》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刻本。该版仅1卷,无附录,全1册。卷首有“福建泉州府知府前刑部郎中东吴沈海序”,卷后无跋等其他内容。每半叶10行,每行20字。版式为大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版心刻有书名、页码。该版本有轻微程度的残损,其中序言部分受损较为严重,较难辨读。沈海于序中提到其“近得一书名曰《救急易方》,每政暇而检阅之,其药皆目前易致之物,屡试用之,辄有奇效……乃重缮录之”。
除此之外,《救急易方》经后人不断增删校正,出现了多种版本。日本、朝鲜等地,亦多有翻刻。平壤府(今朝鲜)于成化二十年(1484)曾刊行此书8卷本,惜已亡佚。明中期,镇江知府熊佑将此书进一步增订编纂为《新增救急易方》8卷。李延寿出任延安府知府时,也据此校增补充,编著《校增救急易方》2卷。
由上可见,《救急易方》因其所载方剂中药物易得,易为百姓所用,因而为许多官员所重,予以刊刻,可以起到普及医药的作用,以惠百姓。
5结语
综上所述,《救急易方》是一部以救急实用为特色的祖国医学传统典籍。作者赵季敷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赵友同、祖父赵良仁皆为儒医。《救急易方》在刊刻后的百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的校增与翻刻,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张时彻所著《急救良方》乃是据此增补而成。
版权声明:
原文刊载于《中华医史杂志》2024年第2期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