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赵季敷,字叔文,吴郡人。史料中关于其生平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正德《姑苏志·人物十四·文学》中有其家族世系情况记载:“赵友同……父良仁……子季敷,孙同鲁,俱世其学。”笔者经进一步考证,发现其祖父、父亲皆为名儒名医,现据此予以梳理,分述如下。


赵良仁(1304—1373),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人,元末明初医家,为世称“八大王”的北宋宗室大臣赵元俨之后。其少时弃官从医,与兄赵良本皆师从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行医多有奇效,名震江浙,著作有《金匮方论衍义》《丹溪药要或问》《医学宗旨》。其中,《医学宗旨》一书已佚。《金匮方论衍义》是现存最早的《金匮要略》全注本,今有传抄本3卷传世。清康熙年间,周扬俊据此书撰写《金匮玉函经二注》。《丹溪药要或问》则于1958年在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由史常永重新发现,现存有2卷。赵良仁其兄赵良本,字立道,号太初子,少受学于吴莱,后亦师从朱震亨,能传其术,被荐为学正而不就。赵良仁之子赵友昌、赵友同皆有医名。


赵友同(1364—1418),字彦如,吴郡长洲人,明初医家、文学家。史载其“自幼笃学,沉实温雅,有行谊”,师从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永乐初年,姚广孝言其深于医学,遂授太医院御医,与蒋用文共同兼任《永乐大典》医经方编纂副总裁,后又参与编修《五经大义》《性理大全》等书,著有《存轩集》行世。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存轩集》集首结衔称“修职郎、太医院御医兼文渊阁副总裁”。友同去世时,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曾写挽诗,赞其:“潇洒清风满素襟,况兼文采映儒林。”


由此可见,赵季敷自其祖父赵良仁、伯祖父赵良本、父赵友同,祖孙三代皆为儒医。其子赵同鲁(1423—1503),字与哲,师承家学,善诗文与绘画,著《仙华集》,明代书画大家沈周尝师事之。可见,赵氏一门,于元末明初时期在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丰厚的家学底蕴。由此可知,赵季敷深受家族儒而好医之影响,著成《救急易方》一书。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