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名垂杏林 泽被后学---纪念恩师刘炳凡研究员诞辰110周年(文先惠)

求道

浏览:85

时间:2023-11-16

导师刘炳凡研究员离开我们已20年了,今天我们迎来了他诞辰20周年的日子,作为沐其恩泽,受其教益的学生,我深深怀念这位给过我无限关爱的恩师,他那种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多年来时刻都在激励和鞭策着我前进。


崇尚经典 擅治脾胃


导师认为,经典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虽然其文字简练古奥,含义深刻,需要不断加以理解 ,但它是基础、是根本,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他潜心研习经典 ,博采众家,融古揉今,揣摩精熟,体会良多,造诣颇深,他认为读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所谓“ 读 书百遍, 其义自见” 。导师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首推《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指明它们是中医登堂入室的必读之书。中医思维观蕴藏于经典之中,经典中蕴藏着理、法、方、药等丰富的理论,不学好中医的经典著作,就难以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不能真正掌握辨证论治;临证于疑难病证,欲参悟病情变化的玄妙,没有经典著作的功底是不行的;经典著作与后世医论方书的关系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只有学好经典才能更好研读后世诸医之论。他指出:“学习经典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 ,只有在临证中玩味经义, 日久方能使经文有指导临床的作用。”导师一生致力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研究,因有感于《黄帝内经》之论备而方少,业医者循证而需方,遂以八秩眉寿,前后积十五稔辛劳,著《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一书,书中据证列方,炼补天之石,辨机布药,备诠古之阙,或附以实例,采风于民间,叙及新学,旁引乎兵法,实为后学必读之书。导师撰写了《伤寒论类方辨证》一书,他说:“《伤寒论》始终着重从整体与局部、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他指出:“学习《伤寒论》必须精通它,要精通它,必须把每条原文,乃至每一个字的真实含义弄请落实。导师指出,一部伤寒论,“保胃气,存津液”是其精微所在;《金匮要略》五脏俱损,阴阳俱虚者常以健运睥胃为主。他认为,元气的根本在脾胃,脾胃气的盛衰是病机变化的关键,脾胃功能正常. 则化源有继, 气血充足, 正气旺盛, 抗邪力强, 疾病不易发生或它脏有病亦不易传之脾胃; 脾胃功能不足, 化源不继, 气虚血少, 则正气虚衰。抗病力弱,容易发生疾病,它脏有病亦易传之脾胃。因而他临床用药强调注重脾胃,一28岁男性病人李某,患血吸虫病肝硬化,经多方治疗 ,皆不奏效,乃求治于导师。患者手拿一把尖刀,对导师说:“如果到您这里还不能治好,我就用这把刀子刺破肚皮,将水放出来,出口气!”导师忙说:“请不要这样,我来给你处理。”诊见腹大如鼓,进食则腹胀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缓。导师因思仲景 “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及“胃气尚在,必愈”之旨,投以健脾之剂,方中重用黄芪30克,苍术30克健胃整肠,扩张肠管,促进肠道吸收,更以附片5克,毕澄茄6克缓解肠麻痹,服5剂后病情稳定,继服30剂后,腹水消退,诸症消失,已能拿鸟枪上山打猎了。


知常达变 稳操胜算


临床疗效是试金石,在半个多世纪医学生涯中,导师始终坚持“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将读书与临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比较鉴别,分析归纳,从中探求真知。他认为,临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兵无常法, 医无定法 ,要在知常达变 ,灵感来自实践;因此作为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勤于知常, 还要善于达变,既要坚持科学的治法治则, 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在中医理论上由知到悟, 在临床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如用西医对号入座的思维方法开中药,遇到炎症发热就用清热解毒药,遇到高血压患者给予平肝熄风药,遇到冠心病人就采用活血化瘀药,完全丧失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原则,其结果不仅不能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 而且导致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应用, 或者中药西用,使中医理论渐趋萎缩,以至于废医存药。患者张某,男,56岁,有冠心病史多年,近日突发心绞痛,被收住院治疗,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据住院医师报告,住院前患者发生心绞痛同时伴腹胀、大便未解,不能进食已四天,后用西药扩冠、通便之药通便灵及开塞露三天,仍未奏效。诊见:面色苍白,心前区痛,乏力, 纳呆, 畏寒肢冷,大便仍未解,嗳气不断,舌质淡紫胖嫩而润,有齿痕, 舌苔白滑, 细弱而涩。患者每嗳气一次,心电图波形便上冲一次。老师诊断为脾肾阳虚,治以健脾温肾,拟附子理中汤黄芪,因黄芪有畅通冠脉流量的作用。服一剂后,大便得通,心绞痛缓解,第三天诸症消失,行动如常。吴某某,男,58岁,既往有冠心病史,感觉心前区痛二天,患者从基层回来,在当地发病,感受雨湿,发高热,心动过速间有早博,不能起床。诊见高热,心前区痛,困倦,胸闷腹胀,渴不欲饮,溺赤而不利,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滑数而涩。老师辨证为湿遏热伏,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药后汗出粘手,3剂后小便通利,热退,心跳恢复正常。两患者虽表现都有心绞痛的症状,但病机不同,故治疗亦异。


德冠杏林 为人师表


古今众多医家, 都把医德医风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做出了表率,华扁技艺超群, 淡泊名利, 树医家之楷模;张仲景救贫贱之厄难, 后世尊为医圣;孙思邈立大医之精诚, 杏林美名久播。恩师在医疗实践中不但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十分重视医德医风的修养,他时时处处以古贤为镜子,曾风趣地说:“我虽不敢谬称‘苍生大医’,但断然不敢做‘含灵巨贼’。”他认为,要做好医生,先要做好人,对于病人馈赠,一概婉言拒绝,被传为美谈。恩师深恶只想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开大方、开贵重药者,临证常以平淡之药,轻灵之剂而取得神奇的疗效, 治愈沉疾顽症, 达到简便廉验的效果。恩师诊治病人,不论地位高低,家境贫富, 均一视同仁,对家境贫寒者,更是充满了同情怜悯之心, 关爱有加。有农村贫穷者到家求诊,恩师从来不因病人衣服破烂不洁有丝毫嫌弃之情。恩师认为,医生要使病人有一种信赖感,医生的谈吐举止要庄重大方,不得轻薄,对年轻女病人尤要注意。恩师诊治的患者,有多处医治效不佳者,有慕名初来者, 对经过多处求医者,恩师为其详探病情,绝不乱评他医之过, 失当之处, 而显自己之高明。恩师经常教育我们, 医者必需充满仁爱之心, 始终为病人着想,不能虑及自己辛苦,使病人得不到及时医治。恩师年轻行医时,遇上1934年滨湖大水,长沙灾民屯集,疾病丛生,目睹反动政府视若罔闻,自动参加义务巡诊,不顾疲劳,不论天多黑,路多远,奔走难民营中,细心诊察,有求必应。长沙文夕大火前夕,日寇侵占岳阳,恩师被迫返回故乡,而家乡四次遭受日寇蹂躏,老百躲进土洞中,多数染上目疾,闭目垂首,乌珠堆翳,恩师逐个详询细察,查明病因,指出此病由“饮食失节,饥饱失调,久居湿地,导致疳疾害目,湿蒙清窍”。所谓“阴胜阳则盲“,乃根据《雷公药性赋》“苍术治目盲,燥脾祛湿宜用”的记载,重用苍术夜明砂、晚蚕砂、苋菜子等治多应验,因此声誉突起,周围数十里延诊无虚日。


结 语


恩师一生高风亮节,不仅医术精湛, 更是医德高尚, 有口皆碑。他经常教导我们“ 医是仁术” , 行医须先立德。医道诚难 , 玄冥幽微 , 自非德才之医, 难能彰明隐奥, 使苍生同登寿域, 慎之, 思之!

关联词条:

  • # 刘炳凡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