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惠兰经方治盆腔炎性疾病案
患者某,女,43岁,2016年3月3日初诊。
诉间断性小腹疼痛半年。2016年2月18日患者因颈肩部疼痛于某院针灸科住院治疗,2月20日因恶心,畏寒,左侧少腹坠胀、疼痛,少量阴道出血,服止痛药无效后请妇科会诊,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疼痛缓解,2月24日出血止。平素月经规律,5天/28天,量偏少,色暗红,行经第1~2天,小腹疼痛明显。末次月经:2月11日,5天净。2月23日查B超:子宫前位,子宫体大小5.15cm×4.7cm×3.9cm,子宫内膜厚0.7cm,质地欠均。右卵巢:2.6cm×2.0cm,其上可见2.4cm×1.5cm的无回声区,有光滑完整包膜。左附件区可见4.4cm×2.7cm混合性包块,外形尚清,内可见片状液性区及不均质高回声区。包块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左卵巢探查不清。超声提示:左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右卵巢囊肿。2016年2月29日妇检: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左侧附件压痛。现左侧少腹酸胀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可,色黄、质稠,纳眠可。小便调,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湿热瘀阻型)妇人腹痛;癥瘕(西医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卵巢囊肿)。
治则:清利湿热,散瘀止痛。
予大黄牡丹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红藤20g,败酱草20g,酒大黄10g,赤芍、白芍各10g,黄柏10g,蒲公英30g,牡丹皮10g,薏苡仁30g,柴胡10g,桃仁10g,山慈菇10g,夏枯草10g,桑寄生20g,续断15g,炙甘草6g。7服,日1服,水煎早晚饭后温服。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4月14日检查超声:子宫体前位,大小约5.75cm×5.5cm×4.71cm,子宫内膜厚约0.86cm,欠均质。左侧卵巢大小约2.89cm×1.84cm,右侧卵巢大小约2.64cm×2.38cm,右侧卵巢内见直径2.08cm暗区,暗区内充满密集细小点状强回声。超声提示:右卵巢内暗区待诊(考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左侧附件混合性包块消失,右卵巢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继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法治疗近2个月,患者腹痛未发作,自行停药。
按 盆腔炎性疾病属于中医“妇人腹痛”“崩漏”“癥瘕”“带下病”等疾病的范畴。杜惠兰认为该患者为湿热胶结,灼伤血络,血脉凝涩,运行不畅,日久胞络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甚则淤积为癥瘕,形成混合性包块。治宜清利湿热,破瘀散结。方用大黄牡丹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两者均为治疗肠痈名方,但基于辨证论治与异病同治理论,杜惠兰将其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方中大黄、败酱草、红藤,清利湿热,逐瘀通经,并通过缓泻作用导湿、热、瘀下行,共为君药;黄柏、蒲公英、薏苡仁清热利湿为臣药;伍以桃仁、牡丹皮、山慈菇、夏枯草以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佐柴胡调畅气机;全方共奏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现代研究亦证实大黄牡丹汤具有抗炎、抗菌、镇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减轻盆腔炎性疾病所致诸症。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