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汤证探微(赖海标)
猪苓汤是临床常用经方,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或妇科炎症。其实猪苓汤证内涵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就猪苓汤证的配伍特点、主症兼症、病因病机、治疗特色、治疗禁忌、类证鉴别等试作探讨,以作引玉。
1.《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4.《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以上条文中,《伤寒论》223条与《金匮要略》关于猪苓汤的条文高度相似,可合并解读。223条与319条描述的是猪苓汤的证候主治,224条说的是猪苓汤的禁忌症。
一、猪苓汤的配伍特点
猪苓汤由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五药组成,其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清热利水,阿胶养阴润燥。五药相合,以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
二、猪苓汤的主症和兼症
从以上原文中,可以归纳出猪苓汤证的主症有三个,分别是:在上的“心烦”,在中的“口渴”,在下的“小便不利”。热在上焦胸膈,故有心烦不得眠;热在中焦,故出现渴欲饮水;热在下焦,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膀胱,故有小便不利。由于水饮是流动的,水邪犯肺可以出现咳嗽,水邪犯胃可以出现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出现下利。因此,咳嗽、呕吐、下利是猪苓汤证的三个兼症。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浮或细数为辨证要点。
猪苓汤的病机是水热互结,阴虚与水饮同见。由于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有小便不利,表现为有尿频尿急,尿黄短赤,甚至尿道涩痛或灼热。水热互结既有邪热伤津,又有津不上承,所以出现渴欲饮水,甚至消渴。猪苓汤证为纯里证,并无表证。阳明病用猪苓汤,是因阳明邪热伤阴而兼水停;少阴病用猪苓汤,是因少阴阴虚生热而合水饮。
四、猪苓汤的治疗禁忌
《伤寒论》224条列出了猪苓汤的治疗禁忌:“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为什么“汗出多而渴”不能用猪苓汤?是因为汗出过多,胃中津伤,再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则阴津更加受损。因此,仅有身热口渴,而没有水饮内停,是不能用猪苓汤的。
五、猪苓汤的治疗特色
猪苓汤的功效有三个:利水,养阴,清热,三者相辅相成。如果单纯清热利湿,则利去一分湿,则伤其一分阴;如果单纯施以滋阴,则有碍利湿;如果单纯清热,则伤脾阳而滞湿。因此养阴与清利并施,则阴虚可复,湿热可除。
六、猪苓汤证的类证鉴别
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言:“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猪苓汤即五苓散去温燥之桂枝、白术,加育阴润燥的阿胶和清热利水的滑石组成。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均为邪与水互结于膀胱,前者是邪初入而阴未伤,表邪尚未尽解,太阳为寒水之经,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寒水互结于水腑膀胱,为表里合病;后者是水郁日久而化热,或是热入日久而伤阴,纯系里证。两方均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为主,其区别在于五苓散配以桂枝通阳化气利水,兼以通阳解表,故曰“利小便发汗”;猪苓汤配以滑石清热利窍,阿胶滋阴润燥,共奏育阴利水之功。
清朝名家柯韵伯针对《伤寒论》221、222、223三条原文提出:“栀子豉汤所不及者,白虎汤继之;白虎汤不及者,猪苓汤继之;此阳明起首三法。”清初医家程应旄认为:“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用上越、中清、下利三种治法,以针对阳明三个不同层次的病变,后世称为阳明病治疗的“起首三法”,揭示了阳明病的正治之法,有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第221条栀子豉汤证、第222条白虎加人参汤证、第223条猪苓汤证,条文相连,内容紧密,应该互看,反映的是阳明经热证,误用汗、下后的几种转归。如汗下后余热在上焦,留扰胸膈的,用栀子豉汤清透邪热;热在中焦而津气两伤的,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热在下焦而津伤水热互结的,用猪苓汤清热养阴利水。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