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引火归元话虚火(孟繁甦)

求道

浏览:807

时间:2022-09-14

患者邱某,男 31岁。结婚一年多未育而求诊于老师。刻诊:平时怕热口干多汗,睡眠流口水,容易口舌长溃疡。舌淡红,脉数。精液检查提示为精子活动力差。老师辨为肝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0g  生地黄 10g  山茱萸 15g  山药10g   泽泻10g     肉桂(后下) 3g  牡丹皮10g  茯苓10g     黄柏 5g  知母 5g    枸杞子15g   盐女贞子15g


七剂,每天一剂,水煎服。二诊诉:怕热口干多汗明显减轻,口舌溃疡缓解,睡眠流涎消失。守上方加减以善后。


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浮的方法。引火归元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引火归元的“元”,主要指肾、命门。“相火”一词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一个基本术语。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开创及逐步发展命门相火学说,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心衰之道由此也。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朱丹溪承袭刘河间、张子和李杲诸家之学,著《相火论》,提出相火既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张景岳则发展了朱丹溪的相火论,提出了“引火归元”法,其称“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并根据《黄帝内经》“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的法则创阴阳相济的治疗原则,把相火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命门相火理论体系。清代叶天士集诸家之成,赋予引火归元以新的含义:“引火归元,因肾水不足、虚火上亢,用滋阴降火之法,少加热药为向导,引之下降,使无据格之患。”可见,叶天士的引火归元法适用于肾水不足、虚火上亢。


火不归元在临床上可分两种情况: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恍白,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遗精早泄,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二是虚火,是疾病的表象,如《保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临床上将虚火又可分为三种,即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戴阳是指虚阳上浮,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为主;格阳指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失位指阳虚火浮还陷于下者,见小便热、痛或拘急、大便窘迫不畅等。


引火归元法常治疗危重证候,但是临床上火不归元可反应在各科疾病,如眩晕、视弱、耳聋、牙痛目痛口糜舌疮失眠惊悸等多种病症。因此,“引火归元”法时也用于临床各科,临床上看清疾病本质,辨证施治,阴虚火浮时应在滋阴治法的同时加入少许的补阳药,阳气少火升腾肾水以上济克制心火、肝火等上焦之火,阳虚浮火在温阳的同时配伍滋阴的药物,才能使温阳之要药安居于下,使浮越之火归于元阳。《景岳全书·阴阳篇》中提到,“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又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引火归源,纳气归肾。”


赖海标按:


虚火与实火相对应。实火是实热之火,为真火;虚火为虚热之火,是假火。虚火可分为阴虚虚火和阳虚虚火。阴虚虚火是因阴液不足,阴不制阳,“水浅不养龙”,相火妄动所致。阳虚虚火是因肾阳虚衰,阴寒下盛,“水寒不养龙”,龙火被迫浮越所致。因此,临床辨证应分清虚火类型,或温阳以引浮越之虚阳归位,或滋阴以制外溢之火焰敛熄。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