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圣惠》卷五十九:黄芩

处方

黄芩3分,赤茯苓1两,川升麻半两,吴蓝半两,阿胶2分(捣碎,炒令黄燥),黄连半两(去须,微炒),鬼臼半两(去须),黄柏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痢,心神烦闷,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五十九:黄芩

处方

黄芩1两,地榆1两(锉),犀角屑1两,茜根1两,柏叶2两(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当归1两(锉,微炒),牛角(角思)灰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蛊注痢。下血,心神烦闷,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七十四:黄芩

处方

黄芩1两,乌梅肉10枚(微炒),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妊娠患疟,寒热头痛,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黄芩

处方

黄芩1两(去黑心),甘遂1两(麸炒黄),龙胆(去芦头)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疗积热。主伤寒。烦热不解,谵语言妄语,欲发狂走。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冷水调下,更令病人饮水2-3盏,腹满则吐。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其他同名方

《圣惠》卷三十七:黄芩

别名
处方

黄芩1两(去心中黑腐)。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心脏积热,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火者。

用法用量

黄芩饮(《经验广集》卷一)。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宋·《太平圣惠方》黄芩

组成

黄芩(3克)、赤茯苓(30克)、麦门冬(30克)、石膏(60克)、葛根(15克)、甘菊花(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叶3克,水煎去渣;加生地黄汁60毫升,更煎服。亦可用作煎剂,各药用量按常规量。

功效

清热生津除烦。

主治

主治心胸烦热,头疼目涩,烦渴不止等。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

输液性静脉炎:输液治疗的输液性静脉炎(1~3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n=50)采用四黄水蜜(大黄散、黄芩散、黄柏散、黄连散用普通蜂蜜加蒸馏水调制成膏状)外敷,对照1组(n=50)给予50%硫酸镁外敷,对照2组(n=50)给予喜疗妥涂擦。观察比较3组不同方法治疗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静脉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后,治疗组8、24、48、72小时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方解

本方方用黄芩、豆豉、淡竹叶清热除烦,生地、麦门冬、葛根养阴清热生津,共奏清热生津、养阴除烦之效。故用于治疗风热火盛之证,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舌肿痛、舌红苔薄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

《太平圣惠》黄芩散,甘菊甘草茯苓石膏葛根麦门冬,清热生津又除烦。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