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Jī Shǐ Ténɡ

别名

斑鸩饭、女青、主屎藤(《质问本草》),却节(《李氏草秘》),皆治藤、臭藤根(《纲目拾遗》),牛皮冻(《植物名实图考》),臭藤(《天宝本草》),毛葫芦(《岭南采药录》),甜藤(《广西中兽医药植》),五香藤、臭狗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香藤、母狗藤(《四川中药志》),鸡矢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风藤(《福建中草药》)。

释名

据《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臭藤根》云:“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为臭藤。”鸡屎藤之名也据此而出。

来源及植物形态

鸡矢藤,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原名鸡屎藤。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的地上部分或根。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


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采制

夏季采全草,秋冬采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平。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甘酸,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食化积,止咳,止痛。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胃肠绞痛,黄疸型肝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肺结核咯血,支气管炎,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农药中毒;外用治皮炎,湿疹,疮疡肿毒。


1.本品甘苦性平,入脾胃经,能健运脾胃而消食化积,治食积胀痛,可单用,或配山楂神曲同用。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可配白术党参麦芽等健脾消积之品。治小儿疳积,民间常单用干品15g、猪小肚1个,水炖服,如 《福建中草药》方。


2.本品甘性平,入脾、肝经,能祛风除湿止痛,治风湿痹痛无论寒热均宜。症轻者可单用,症重者常配落石藤、海风藤等祛风湿、通经络之品。


3.本品味苦性平,入肺经,能化痰止咳,治痰多咳喘无论寒热虚实皆宜。症轻者单用煎服,症重者常配伍他药。若治痰热咳喘,可配胆南星、枇杷叶、瓜篓等清热化痰之品;若治寒痰咳喘,可配苦杏仁陈皮半夏等温化寒痰之品。


4.本品苦泄性平偏凉,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热毒所致诸证。如治热毒泻痢,《重庆草药》以本品120g、路边姜60g,炖肉服。治咽喉肿痛,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治痈疮疗肿、烫火伤,可取本品水煎内服,也可取其鲜嫩叶捣烂外敷。


5.本品又能活血止痛,治跌打伤痛、妇女痛经、术后痛及神经痛等多种疼痛,单用或入复方均可。可煎服,可外用,可制成注射液肌内注射。


此外,汤剂外洗或鲜品捣敷,可治神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0-15g,大剂30-60g;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汪连仕《采药书》: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虫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


2.《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


3.《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4.《本草纲目拾遗》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5.《本草求原》:理脚湿肿烂,蛇伤,同米擂食并敷。


6.《植物名实图考》:为洗药、解毒,去风,清热,散寒。敷无名肿毒,并补筋骨。


7.《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


8.四川中药志》:治失眠,久咳。


9.《重庆草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常用于小儿瘦弱,脾弱气虚,食积疳积,及成人气虚浮肿,臌胀,耳鸣,腹泻,遗尿,妇女虚弱白带,干病。并虚弱劳伤,虚痢,痒子瘰疬之由于气虚不愈者。


10.《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酸痛,跌打损伤肝脾肿大无名肿毒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