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腋汗,是指两腋乃至胁下局部汗出津津的一种表现。


本症见于《医林绳墨》。《张氏医通》、《类证治裁》等医籍中又称“胁汗”。两者名称虽异,实质却同。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肝热阴虚腋汗:腋下汗出而不臭,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肝胆湿热腋汗:腋下汗出而有臭气,胸闷纳呆,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小便短少色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鉴别分析


肝热阴虚腋汗与肝胆湿热腋汗:两者皆有热象,但虚实各异。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经脉循于胁,故汗液循经脉而泄,主要责于肝胆。又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阴血亏虚,或湿热内蕴,以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汗循腋下经脉而出,故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邪在表,腠理不闭,而汗从经络出”。肝热阴虚腋汗,多由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而出现腋汗。其辨证要点:腋中汗出而不臭,并见肝虚内热之象(如多梦易惊、虚烦不眠、或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治宜滋阴柔肝清热,方选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加减,外用牡矾丹揉擦腋下。肝胆湿热腋汗,多由湿热内侵,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湿热循经流注而引起。正 如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所载:“有两腋汗,……久不愈者,此湿热流注也。”其辨证要点:腋中汗出而有臭气,并见湿热蕴结肝胆(胸闷纳呆,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小便黄赤、短少,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的症状。治宜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外用牡矾丹揉擦出汗处。


腋汗一症,虚证、实证均可出现,但在临床上,腋臭也常有腋汗多而臊臭,其病因由于湿热蕴结或遗传所致,亦可按肝胆湿热腋汗辨证施治,或手术治疗。

文献与评述

类证治裁•汗症》:“少阳挟热,……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互处发泄者,皆阴阳不和半表半里症,小柴胡汤逍遥散皆合剂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汗出于肝,宜枣仁、山药。”

  • 冬季两腋出大汗案(杨国柱)
    陈XX,男,37岁。1971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每逢冬季,两腋下不因活动而大量汗出,其他季节虽体力劳动,亦仅汗出如常人。病已持续十余年,每至冬季即发,越冷汗越多,甚至内农两侧尽湿,深以为苦。西医诊...

    求道

    畅读VIP

    488

    0

  • 腋汗案(潘江涛)
    63年冬,一八旬妇。两腋汗出,日渐加剧,昼夜不分,迁延月余,甚至频换上衣,苦不胜言,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家人曰;后事齐备,请脉之是否临终近矣。笔者视之,双目尚有神,六脉冲和有根,生机未绝。“汗为心之液...

    求道

    畅读VIP

    537

    0

  • 经方治愈头面腋汗三年医案一则
    宋某,女,48岁。1984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诉素嗜饮酒,自1981年始,三年来两腋下及头面部时时大量出汗,尤其冬季衣常被湿透,冰冷难受,不得已每天几换,但下半身无汗。经某医院内科诊断为植物神经紊...

    茯苓

    畅读VIP

    608

    0

  • 防己黄芪汤治狐臭
    阮士军医案:孙某某,女,24岁,学生,1982年8月3日诊治。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

    白术

    签约讲师

    557

    0

  • 中医聊天对答录(3)
    我:老卢,除了冠心病和脑梗偏瘫的,还有没有看什么比较有意思的病例老卢:还有一些出汗异常什么的。对了,有一个病例我印象深刻。有个男的,四十多岁,很厉害的腋下出汗,说治了好多地方都不见效。我就想啊,手少阴...

    刘茜檬

    原创投稿

    64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