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Lòu Lú

别名

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五•漏卢》:“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来源及植物形态

漏芦,始载于《本经》。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L.)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 


祁州漏芦Rhapontic umuniflorum(L.)DC.

采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细锉,拌生甘草相对蒸,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性味归经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性寒,有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李杲:"手、足阳明。"

②《木草从新》:"入胃、大肠,通肺、小肠。"

《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治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筋脉拘牵,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1.本品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见长,故可用治疮痈初起,红肿疼痛漏芦入胃经,而足阳明胃经过乳房,故尤为治乳痈肿痛的常用药。临证多与蒲公英连翘大黄等清热解毒消痈之品伍用。其次,亦可用治时疫丹毒、咽喉红肿等症。


2.下乳可用于因热毒壅滞,红肿作胀而乳汁不下,尤宜于乳汁不下欲作乳痈者,借其清泄热毒之力以促进乳汁排泄。常与长于下乳的王不留行穿山甲等伍用。对因气血不足,体质虚弱之乳闭、乳少则不宜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5~15g(鲜者30~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①《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

②《本草经疏》:"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2.《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3.陶弘景:"疗诸瘘疥。"

4.《药性论t》:"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5.《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6.《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7.《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8.《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9.《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10.《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11.《本经续疏》:"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12.《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13.《山西中药志》:"清热凉血,治热毒血痢,鼻衄,血痔,温疫等症。"

按语备注

禹州漏芦(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在我国一些地区亦作漏芦用,其性味功效主治与祁州漏芦大体相同,但禹州漏芦根含蓝刺头碱,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大剂量(超过常用量2 倍)可致中毒。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