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ǎn Fán

别名

石胆、毕石、君石(《本经》),黑石、铜勒(《吴普本草》),基石(《别录》),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浓(《石药尔雅》),鸭嘴胆矾(《济生方》),翠胆矾(《本草蒙筌》),蓝矾(《中药材手册》)。

来源及植物形态

胆矾,始载于《本经》,原名石胆。为硫化铜矿氧化分解形成或人工制成 的含水硫酸铜((CuSO4·5H2O)。主产于云南。

采制

可于铜矿中挖得,选择蓝色透明的结晶,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而制得。本品易风化,应密闭贮藏。


炮制:拣去杂质,研成小块。

性味归经

性味:酸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酸,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酸,小寒。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味酸涩,大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纲目》:"入少阳胆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胆二经。"

功能主治

催吐,祛腐,解毒。治风痰壅塞,喉痹,癫痫,牙疳,口疮,烂弦风眼,痔疮,肿毒。


1.风痰壅塞、喉痹痰阻所致的呼吸困难,痰闭心窍所致的癫痫狂乱,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使用少量胆矾温汤化服即有强烈的涌吐作用。《本草纲目•卷十•石胆》引《谭氏小儿方》治风痰,以之为末,温醋汤调下取吐。《重订严氏济生方•咽喉门》二圣散,治喉痹喉风,以本品配伍息风化痰的僵蚕为散剂,吹入喉中即吐痰涎。治误食毒物,服本品呕吐后,宜饮入适量温水,再吐再饮,令胃中毒物完全排出。


2.口疮、牙疳、风眼赤烂皆为湿热毒邪为患。本品功能解毒收湿,故宜于上述诸证。因本品刺激性强,每致疼痛难忍,用量宜小。《本草纲目•卷十•石胆》引 《胜金方》治口舌生疮,《杨起简便方》治牙疳,《濒湖集简方》治鼻疳,皆以本品煨后研末外敷;引 《明目经验方》治风眼赤烂,以之煨后,研细,泡汤冲洗。


3.疮毒肿硬不破、恶肉不脱、胬肉疼痛,用胆矾末外敷有蚀疮去腐作用。《本草纲目•卷十•石胆》引《仁斋直指方》治肿毒不溃,《圣济总录》治胬肉疼痛,均以本品研细外涂。亦治恶疮腐肉不脱者。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0.1~ 0.3g,温汤化服。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外洗。


注意:体虚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②《药性论》:"陆英为使。"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

2.《别录》:"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瘘恶疮。"

3.《药性论》:"破热毒。"

4.《唐本草》:"主下血赤白,面黄,女子脏寒。"

5.《日华字本草》:"治蚛牙,鼻内息肉。"

6.《本草图经》:"吐风痰。"

7.《本草蒙筌》:"治喉蛾毒。"

8.《本草汇言》:"消喉痹,疗齿疳龈烂。"

9.《玉楸药解》:"治脚疽、痔瘘、杨梅、金疮、白癜,一切肿痛,带下、崩中,上气,眼疼弦烂,疯狗咬伤,百虫入耳,腋下狐臭。"

10.《医林纂要》:"行肝风,泻肝火,敛肺气,清肺邪,亦兼补心,软坚去毒。功用略同白矾。"

11.《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12.《本草述》:"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伸,为患反剧。若然,则此味宜于喉闭及缠喉风者,乃治阴不能蓄阳之痹,是为风淫,属不恶寒之喉痹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阳不能达阴之痹,是为风虚,正属恶寒之喉痹,正全善所谓切忌者也。盖此味在时珍云入手少阳,能散风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风痰及喉痹鼠漏,皆少阳相火之为患也。如恶寒之喉痹,原因郁热,非属相火,宜消阴伸阳,不宜收阳助阴。投剂者,可得卤莽乎哉。"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