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我学把脉的经历

吴生雄

浏览:595

时间:2020-08-15

中医诊断疾病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中切诊包括切脉,这个切脉啊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只要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学扎实了,走上临床后基本上都可以应付得了;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初临诊者长期感应数以万计患者的活生生的脉象来不断地磨合,这些是光记住书本上详细具体的脉象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大有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的感慨,还有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脉象的体会还需要跟着有经验的老中医侍诊一段时间,老中医把过脉后我们再仔细的摸一摸做到:勤问、多练、多比较,尽管这样还不行因为脉象很抽象,每个人的体会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学问。今天我把我学脉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但愿能对初临床者有所帮助。


上医校时我没有刻意地去学脉,授课的老师对脉学部分也不太重视也没有怎么讲,所以我只是把专科教材上的脉象、脉形、脉理主病简单的背了背,这样就走了弯路,实习时带教老师只是象征性地让大家体会一下,很多时候大家都摸不到脉,只是在旁边观诊、顶多抄一下方子 。由于不是自己亲自给病人看病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当走上临床后和病人面对面地坐着摸着病人的脉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立马就傻了眼,我们中医和西医是不能比的,西医看病可以问这问那的,这检查那检查的把病检查清楚了再开药,病人也是很配合的;而当病人看中医时大多数都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医就是靠脉诊来检查病,他们把这个脉诊当成西医的仪器一样,脉把的准了他就认为你把他的病检查出来了,脉把的不准他就认为你没把他的病诊断对接下来就不让你治疗,所以他们考核中医的唯一标准就是切脉,并且在医生切脉时问啥也不说,这就无形中给医生诊病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我们除了自己的三个手头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工具了,所以这就进一步需要我们把切脉学好。


当我碰了一鼻子灰后,我觉得这样不行啊,再这样下去我这个中医就很难干下去了,这就迫切地需要把脉学再学习学习,我重温了教材上的脉学篇感到枯燥乏味并且不好记忆,这就需要一种易于记诵并且记住后一劳永逸一辈子也不会忘的脉学口诀,我翻阅了一些脉学书籍感到都不适合自己,就这样找啊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种浅显易懂、背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总结的很好很全面的脉诀


它就是《医宗金鉴》关于小儿脉诀的歌括:“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一息六至平和脉,过则为数减迟缓,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带涩往来艰。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言,中取无力为芤脉,微脉微细有无间。洪脉来盛去无力,数缓时止促结占,紧脉左右如转索,弦则端直张弓弦。浮为在表外感病,沉为在里内伤端,数为在腑数阳热,迟为在脏乃阴寒。滑痰红火微怯弱,弦饮结聚促惊痫,芤主失血涩血少,沉脉腹痛浮感寒。虚主诸虚不足病,实主诸实有余看,痘疹欲发脉洪紧,大小不匀中恶勘。一息三至虚寒极,九至十热极炎,一二十一十二死,浮散无根沉伏难。表里阴阳虚实诊,唯有儿科随证参。”这虽然是关于儿科的脉诀描述,但是学医者应当活学活用,我就是把它灵活地运用到临床上去,从而解决了燃眉之急。另外诊所附近有一位老中医我一有空就往他那里跑简直是废寝忘食,就这样很快我的切脉就上路了病人来了再也不怵场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就像练功一样感觉第一乘功夫练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练第二乘功夫,我又开始背诵李时珍的《濒湖脉诀》感觉这本脉诀书写的也非常好很实用,就这样背呀背的边学边干、边实践边运用。


我先从常见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紧、弦等脉象学起。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痛。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炎,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欬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看尺部。”“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肋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脉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虐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今天我把这些又默写了一遍,等于又重新学习了一次,学医就应该这样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就这样我把脉象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心地去感悟,日积月累慢慢地切脉就变得成熟起来。上述只是我个人学习切脉的一点经验,最后总结一点就是必须要背而且要背的滚瓜烂熟、做到烂熟于心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若记得模糊不清那是不行的。

关联词条:

  • # 切脉
  • # 切诊
  • # 中医入门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原创文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