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王辉武:拜师取经

求道

浏览:117

时间:2025-04-13

回忆我学医的历程,很遗憾,除了自学与科班的学习之外,没有正式拜过师,因为那个年代不准拜师,仅随从冉品珍彭履祥陈达夫、文琢之、陆干甫、匡调元等著名中医抄过方、问过道,其中以冉品珍、匡调元教授对我影响最大,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真传一句话,胜读万卷书”的道理。
一、 方歌当诵陈修园
“背方歌还是陈修园的好。”这是冉品珍老师对我的教导。背诵汤头歌诀,这是学中医启蒙必修之课。历代医家所编歌括有几种,加上我们所学《方剂学》的歌括,初学者弄不清选哪一种更好,一般都背诵《方剂学》的歌诀,冉老要求我背清代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和《金匮歌括》,他认为陈修园的歌括,文字精美,平仄工稳,音韵上口,易懂好记,同时还有原方的剂量,这是后世大量只有药名没有剂量的“方歌”所不能及者。
冉师常说,仲景所制“经方”,每味药的剂量是很讲究的,背方歌不仅要记药物组成,还要记原剂量。举小柴胡汤为例,陈修园的方歌云:“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滓重煎有奇能。”方中柴胡用量八两,如果用量与甘草相同,它还是小柴胡汤吗?临床上如果随心所欲,既不管原剂量,也不考虑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都开“10g”或“15g”,怎会有效?经冉师指点,我记熟了大多数常用“经方”歌括,临床上遇到大证、难病,通过歌括,时时想到原方中的剂量与比例,指导遣药用量,对提高疗效确有价值。
例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阳黄这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陈蒿这味主药的剂量则大有学问。经笔者会诊治疗的几例重症肝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重症肝炎,病情危笃,黄疸消长是病情向愈或恶化的指征,医者、病家对退黄都要求甚切,多数情况都可用茵陈蒿汤化裁,茵陈用量30~40克不等,可谓大剂量。但经反复数诊,虽利湿、活血、解毒并进,仍不见黄疸消退,在技穷之际,想到了“经方”的剂量问题,在《长沙方歌括》茵陈六两早煎宜”的指导下,按原剂量4.6∶1.5∶1的比例,即茵陈90g、熟大黄30g、栀子20g的剂量。因为茵陈质轻,嘱将其先另用容器冷水浸泡,另煎,以保证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通过剂量调整以后,退黄疗效倍增。此后每见常法乏效的阳黄,都参照这种方法,调整全方剂量比例,都比常规用量疗效好得多。
二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这是匡调元教授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匡师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职于重庆医学院病理研究室。一个西医,坚持不懈地学中医,并在临床和理论创新上多有建树,难能可贵。匡师1977年5月发表《体质病理学研究》,著有《中医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人体新系猜想》和《人体体质学》等等。上世纪70年代初,我有幸随诊,并得到匡师多年教诲,后来他调成都、回上海,我们之间书信不断,其中谈得最多的是一个“思”字。
一个人从小到老没有不学习的,但为何效果各不相同呢?匡师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思”,勤思、善思、苦思,在思维中探索,在思维中创新。一个医生,每天看100多号,好不好?很好!但他不一定有每天只看50号的收获大(当然,经济效益肯定好些),因为前者太忙,难免流于应付;后者有时间去想一想,从临证得失中悟出道理来,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和学术创新更为有利。因此,临证与读书再多,如不善于思考理解,收获都不会很大。
30年前,我看匡师所读过的书,如《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温病条辨》,以及《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其书眉左右,字里行间,写满了批语,细看都是他在读书时的体会与思考。
匡师认为,读书是学习,临床、科研、实验、教书等实践活动都是学习,核心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摆进去,将自己的选题融会贯通,独立思考,否则难以产生创新灵感。
回忆我学医、行医这几十年,自认为是善于思考的,都得益于匡师的指导。我的一些选题,如“中药新用”、“医中禁忌”、“湿为病毒说”、“久病皆郁论”等,都具有较好前景,但我这人,虽勤而不敏,想到了,没有能力和毅力把这些选题做好、做大,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思而不学则殆”吧!不过,我坚信,这些选题皆临床中的实言,有价值,日后自有来者去研究。

关联词条:

  • # 王辉武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字体
    字号
    元素路径:
    字数统计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