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冯涤尘:拜师取经

求道

浏览:110

时间:2025-04-13

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我的第一个带教老师是张卓之。此人原在乐山市某县悬壶,病人络绎不绝,颇有医名。调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在众多名医荟萃的高等学府里,我和我的同学认为,他还排不上号,所以就当成了很一般的医生。有小道消息说,“他脾气古怪,提问刁钻”。初到他的诊断室,老师就变相约法三章说:“学中医,有些要熟记,有些要死背,不但要会用,还要会举一反三。”在给病人诊疗过程中。他还结合实际给我们讲解,并提示要背诵的经典条文和常用汤头。他也经常向我们提问,十之八九我们都无言以对,即使是答了也不正确,难得看到老师有笑脸的时候。
有一次,他要我说出学了桂枝汤,掌握了哪些要点。我心想,既然是汤剂,就是煎成药液,分三次服用,很简单嘛!照此一说完,张老师就知道我学得肤浅,批评很严厉,说我是“半罐水”。教我“读书要读懂大字的,小字的,无字的”。大字,就是指古籍中的正文。小字,就是注文、注释、注解、注脚。无字是体会深层次的意义。譬如,服了桂枝汤后,一要吃热稀粥一碗,二要盖被发汗,但又不能大汗淋漓。三要忌口,桂枝汤的最大特点是调和营卫,也是阴阳调和的总方,加加减减可以治很多病。”
又有一次,张老师问:“二陈汤有哪些药?”。我的同学抢先回答,说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老师纠正说:“错了,不及格!”那同学辨解说:“我读的书就是只有这四味药,一点没有错!”张老师显得有些生气,但还是强忍了,耐心地说:“二陈汤是除痰湿的,同名而药物组成不同,主治也不同,有好几个。你说的那个也不全面,还要加生姜,因为半夏辛温,有毒,必须用姜来制其毒。如若是有痰,又伴有口渴,咽干,舌不润者,那种二陈汤又包涵有生姜乌梅乌梅用量宜小,仅一枚而已,发挥益胃生津的作用。还有的患者是足太阴阳明虚弱,痰湿停聚,那种二陈汤还用了生姜大枣,以补脾益胃,使中宫健运,增加祛痰功能。所以,不能简单说二陈汤只有四味药,还有其他几种形式”。嗣后,我们到图书馆去翻阅了很多书,确实如张老师所言,由不相信而转变成心悦诚服。类似的提问还相当多,答不对而深感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对后学者,大有裨益。跟张卓之老师实习了三个月,我的印象是:一半是对他敬重,一半是自己郁闷。
光阴荏苒,十多年后,我的角色变了,心态变了,慢慢懂事了,工作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譬如,单独值班的胆量和风险,半天门诊要看六七十个病人,科研的设计与总结,等等。我只有静下心来重新学习,翻阅张老师多次为我圈改的实习随笔,脑海里常常涌现出他的严肃形象,回味起他为我点评《伤寒论》、《医学心悟》之类的多个视角,让我更加深刻的解读中医密码。当年,他苦口婆心的告诫我,要像他那样拜师学艺,背诵医书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现在,催燃我心头的星火,牢记精勤,学会严谨。久而久之,对老师的敬佩之情陡增,不愉悦的心绪就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浓浓的温馨,是绵绵的恩情。又过了几年,某中医大学招收研究生,有一道考题,要原文背诵桂枝汤的组成和用法,我不由自主的拍案惊奇,张卓之老师的渊博学识真是神了,再一次让我肃然起敬,心中豁亮。
如果说我在医疗、科研、管理、讲课、撰著的多个方面,能得心应手的干出一点成绩,和张老师“与众不同”的上下求索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严师如灯,在生命的里程上,我走多远,他的光亮就照多远

关联词条:

  • # 冯涤尘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