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饮食致病的认识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味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但饮食要有一定节制,否则,如果饮食失宜,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处。”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处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出脾胃犹如仓库,有受纳饮食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经胃消化的食糜下行进入小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将精微输送至全身,将糟粕向下传导至大肠排出体外。可见,饮食失宜,病变部位多在脾胃与大小肠。
饮食致病主要有以下形式。
第一,饥饱失常
饮食以适量为度,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得不到正常的补充,久之就会形成气血衰少、正气不足的病证,也易并发其它病证。所以,《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之,摄食过量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就会引起饮食停滞肠胃,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吐泻、呃腐泛酸、厌食纳呆等症状。正如《素问·痹论》中的一句名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且,饮食过饱还会引起痔疮、痢疾、积聚等病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痢疾)为痔。”《千金方》说:“饮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饥饱致病多见于小儿,因为小儿“脾常不足”、饥饱无常。因此,饮食不可求饱,也不可过饥,每顿饭以吃七八分饱为最适宜。
第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或食入毒物,即会直接损伤脾胃,又会使湿浊、寄生虫、疫毒等外邪侵入人体 。《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说:“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诸病源候论》也说:“人有吉座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进食不洁或毒物可伤及气血、脏腑,扰乱气机升降,引起霍乱吐泻、腹痛、痢疾食物中毒,甚或昏迷等现象。因此,要注重饮食卫生,不食不洁食物。
第三,饮食偏嗜
饮食成分合理,是维持脏腑机能活动平衡的重要环节。如果饮食五味寒热性质过偏,久之就会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匮乏等病证的发生。《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正常情况下,五味对脏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过嗜某一性味时就会对某一脏腑组织造成损伤。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郁;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不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五藏生成》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䐄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中医还特别重视过食肥甘厚腻和恣意酗酒在病因学上的意义。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甘厚味最易生湿、生痰、化热,多致消瘅(消渴)、中风偏枯、痿痹、厥逆、痈疽疔疮等多种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击仆、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关于酗酒致病,《灵枢·论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逆满于胸中,肝浮而胆横。”《临症指南》也说:“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酒性辛热,易伤脾胃,阻滞气机,化火伤血,形成多种疾病。因而,膳食营养要平衡,食物要多样化。
饮食寒凉易伤脾胃中阳,导致寒自内生,发生腹痛、胃痛、泄泻等病证;饮食过热,易使胃肠生热化火,发生便秘、痔疮、便血等病证,久之还会形成噎嗝病。所以《灵枢·师传》谆谆告诫我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其它如嗜烟或嗜好太过也会损害机体。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