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佐景的担心(曾建峰)
在经方医学的追梦路上,民国《经方实验录》是必读之书。书中记录了近代一位纯粹的经方临床家曹颖甫的临床经验,书中以曹颖甫老的医案医话为主,辅以姜佐景的医案笔记,通俗易懂、详尽真切,让人恍临其境。近日再读,在麻黄汤证篇,全篇透露着姜佐景先生的急切和担心。
姜佐景前辈所担心为何?医者遇伤寒之症,切合麻黄汤方证,然而畏惧麻黄发汗之力而弃而不用。如书中所言:“视麻黄若蛇蝎,终身不宜入药笼者有之,或谓麻黄不过三分、桂枝不过五分者有之。”姜老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我们学习中医路上,麻黄是我们学习《中药学》遇到的第一味药,书中注明麻黄用量2-9克,特意在使用注意中强调: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在《方剂学》麻黄汤一节中强调: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其发汗解表较强,故只能用于风寒邪盛而正气未虚的风寒实证。从开始学中医,我们接触麻黄及麻黄汤就被潜移默化灌输着:麻黄汤发汗很厉害,一般不要轻易处方。作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常用方剂,一生中未曾处方过麻黄汤的中医生大有人在。
曹颖甫老在书中所言:“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临床使用麻黄等峻猛之品,对麻黄汤方证了解透彻才是正途。世人所担心的是麻黄发汗太过,姜佐景先生在书中讲述了埜烨先生服用麻黄汤的经历:服用麻黄三钱半,约10克左右,服用30分钟后出汗三次,量不多,微透衣襟而已。在《伤寒论》麻黄汤证中,讲述麻黄汤的服用方法,其中就讲到需要“覆取微似汗”。所以麻黄及麻黄汤的发汗之力,并非强大的让人畏惧甚至弃而不用的地步,而且用麻黄及麻黄汤出汗情况,也是因人应病情不同而不同,如遇皮肤腠理厚实之人,则用麻黄量应该大点,才能汗出邪退。书中讲述到一个案例,用了麻黄三钱,续诊四次未曾出汗,经详细询问,才知是患者黄包车夫。黄包车夫工作辛苦,平时风里来雨里去的,对于风寒耐受能力较强,四诊服用麻黄汤而不汗出者,一者腠理厚实,二者邪重药轻。
姜佐景先生在书中告知后学者,麻黄汤不是豺狼虎豹,“有是证用是方”,如有担心,右循序渐进。书中第一个医案是曹颖甫老早年医案,切合麻黄汤的方证,曹老处方麻黄一钱,即3克。曹老后期使用麻黄三五钱,约合9-15克,曹颖甫老叮嘱门人:“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曹老对于麻黄的使用,也是在不断临床经验积累中,慢慢的开始大胆使用,我们后学者,在学习前贤经验同时,应胆大心细的处方用药。书中讲述一个病案辨证为麻黄汤证,连续服用四剂麻黄汤仍未出汗,请章次公再诊,责其用药保守,仍处方麻黄汤,将麻黄及桂枝用量加到5钱,用药后果然出汗,只是大汗出,之后出现津液耗伤的情况,调理月余方好,且周身皮肉黑色好久才褪去。姜佐景先生在书中告诫到:“麻黄汤虽号峻方,其服后之致汗当亦须三五小时。若分量过峻,求功过急,则出汗固得,而汗后过分化燥,亦当顾及。”所以我们要掌握麻黄汤,才能药到病除,而不是一味畏惧,如曹颖甫前辈所言:“世人相传麻黄多用亡阳,而悬为厉禁,然则病太阳伤寒者,将何自而愈乎?”所以姜佐景先生呼吁:“我愿天下医士,遇麻黄汤重证,能大胆用麻黄汤。”
赖海标按:
我在临床中,经常用麻黄汤及其类方,效果颇佳。使用麻黄汤应严格遵循《伤寒论》中的煎服法,否则效果不佳,其中有二点需要注意:
一是麻黄汤需分次温服,不能凉服,一旦汗出,即停止再服。仲景在书中强调“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就是为了避免过汗伤正,不仅不能治愈旧病,而且还可能带来新的并发症。
二是服药后温覆的重要性,即盖被子发汗。清代《医宗金鉴》中论及麻黄汤时讲到“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是说如果不温覆,就起不到很好的发汗作用。近代中医学家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也说:“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服用麻黄汤,如果不温覆取汗,治疗效果往往打个折扣。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