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
1.本品能清心、胃之热,心火盛则烦,胃热盛而渴,故可用于热病烦渴。可与石膏、麦冬、芦根等伍用,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治伤寒余热未清,《温热经纬•卷四》清暑益气汤清解暑热。本品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解表药,亦可治外感风热,如《温病条辨•卷一》银翘散。
2.心开窍于舌,借其清心火作用以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治小儿痰热惊风可与钩藤、蝉蜕等伍用。竹叶卷心尤长于清心定惊,如《温病条辨•卷一》清宫汤以之与连翘心、玄参心等同用,治热病神昏谵语。
3.清热通淋以治热淋,以及借其上清心火,下利小肠作用以治口糜尿赤,常配木通、甘草梢用,如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导赤散。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6~15g,煎汤,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4.《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癎天吊。
5.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6.《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7.《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癎。
8.《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9.《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10.《本草经疏》: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11.《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12.《本草求真》:竹叶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癎等症,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01

0

杏林一翁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6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50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7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398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