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刘兰林诊治痤疮的经验

求道

浏览:134

时间:2025-03-21

刘教授根据痤疮的病理特点,对其病机之阐述,独辟蹊径,从血分入手,颇能执简驭繁,深得其要旨。认为痤疮病因虽颇为复杂,但不外风、湿、热三端,大多是由肺经有热,复感外风,瘀热伤及血分,熏蒸肌肤而发,血分有热而致瘀是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治疗上,紧紧抓住“血分有热”这一关键,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每能得心应手,起效良可。

1.清热解毒,务使邪有出路

刘教授认为,血分有热,治疗首当清热解毒。而要使热毒得清,主要是要给邪以出路,使之外出为度。热毒的出路有二:上从肺宣,下从前后阴消。

刘教授清热解毒之组方原则大抵遵循以下4点:一是运用宣肺之品使热从肌表出,如用枇杷叶浙贝母桑白皮桔梗等;二是酌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常用蒲公英败酱草苦参地肤子黄连连翘大青叶等;三是取淡渗之品以渗湿利尿,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四是取攻下之品以通利大便,使热毒从后阴排出,如生大黄芦荟等。如是上下齐施,热毒有路可遁矣。

2.凉血活血,力求气血得和

《诸病源候论》云:“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景岳全书》又云:“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素问·调经论》亦指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营血运行于脉络之中,受体内蕴热影响,充斥脉络,皮肤为脉络分布,故出现痤疮

在治疗上,刘教授运用凉血活血之法,力求使气血得和,选用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药味,既有清热凉血之功,又有养阴生津之长,属寓补于清之法。临证仿犀角地黄之意,常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桃仁红花等以凉血活血;绿萼梅当归川芎等以行气活血。

同时应注意血热还易于生风致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证时尚需酌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白蒺藜等祛风之品。

因热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在选药时还要注意养阴,刘教授最喜用牡丹皮,认为其苦辛、微寒,是清热凉血之良药。

另外,生地黄也有养阴生津之作用。如是既清热凉血,又滋阴降火,标本兼顾,可除血分之热,又不至于伤血伤阴。

3.疏肝解郁,宜使情志得舒

痤疮作为一种损容性皮肤病,虽然不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痤疮困扰着无数患者,除对容貌过分担心和焦虑,导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质量外,临床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其发病、加剧、复发具有密切关系。

由于痤疮患者多心情抑郁,精神压力较大,多见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挟瘀上蒸,灼伤血络,溢于肌肤而生痤疮,或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精气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而且此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因此,在治疗上刘教授特别注重疏肝解部,以调整患者情绪,这样才能使病情稳定,瘀滞得消。选用疏肝解郁应用质轻味清之药,以轻清流畅,微辛上行为佳,如紫苏叶、薄荷、绿梅花等。

同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引导,“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帮助其树立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关联词条:

  • # 痤疮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