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任应秋,字鸿宾,四川省江津县人,生于1914年,卒于1984年。幼读经史,17岁师从当地名医刘有余学习。1933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侍诊于泸上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蒋文芳、郭柏良等。建国后,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任教务主任。1957年,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兼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著有《内经十讲》、《中医各家学说》等。




学术思想


任应秋在精研《素问》七篇大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医运气学说。他认为中医学一向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很重,四季气候变化,对人身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他下大力从这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明探讨气象变化规律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古代有二十四节气的确定、阴阳历调整的成功以及重要天象的详实记录等,可以为运气学说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基于此,任应秋第一次将运气学说的概念表述为,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他进一步指出,五运是探讨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动规律。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象活动的规律问题。


而且,他认为运气学说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古代的唯物论者是明确地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提出来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也就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即企图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用五行的观点分析事物,也就不自觉地体现了从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想。以此认识人体,将脏腑划分阴阳、分属于五行,如肝木之盛于春,心火之盛于夏,都是贵;肝木之衰于秋,心火之衰于冬,都是贱。更贵更贱,也即五行的互为生克,阴阳的互为盛衰。脏腑之间所构成的动态平衡,既与阴阳五行的相对稳定规律没有两样,因而便可以用阴阳五行互为贵贱的道理,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从现代自然科学来分析,运气学说具有大系统理论的思想。它立足于全局,把涉及生态系统的广大复杂多变量的诸因素,如时间、空间、气象、地理、体质、生物学等,根据整体观、动态观和相互联系的观点,结合六气发病的因果关系,做为一个大系统来考察。又根据比较的原则,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子系统和六种致病情况,通过五六相合的协调原则,抽象推演,由博返约,把六气直接伤人和六气相兼致病造成人体脏腑经脉病变的情况综合起来,概括出六气致病的模型,定出病机和治则,把系统的最优化落实到疾病的诊治上。


临床经验


任应秋认为阴阳双方,阳为主导。他多次强调,阳气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学术文化、中医学术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导思想。因此,任氏临证强调阴阳虚实分治。如对中风一病,一般多以中经络、中脏腑、闭证、脱证为辨证纲要,但他认为不能忽视阴阳虚实之辨。他大力推崇王节斋的阴虚中风、叶天士的阳虚中风之辨并有所创新。认为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需重佐以活血。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其经,这是治中风病的最吃紧处。他的宗脏腑、重阳气、别阴阳虚实的辨证思想,既有别于伤寒学派以阴阳分寒热,也有异于河间学派学派以阴阳表里,是他对辨证论治理论颇具特色的阐发。


后世影响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事业30余年,受诲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他在中医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四个领域的学术贡献,足以为后人称道,不愧为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和中医教育家。

  • 任应秋:《脉学研究十讲》序
    尽管中国医学某些部分披着浓厚的唯心的玄学外衣,但其主流毕竟是经过了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其“五运六气”学说之下仍有其合理的内核,不应将其全部否定,也不可能全部否定,还要将其中合于唯物辩证法法则的绝...

    求道

    畅读VIP

    444

    0

  • 名中医任应秋:古文学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爱好者必学
    已故任应秋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医事业,著述甚丰,桃李满天下。任老积一生之治学经验,认为古文学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基础。因此,任老一贯强调学习中医必须首先学好古文,过好文字关。具备...

    求道

    畅读VIP

    463

    0

  • 任应秋:气血在生理方面的概念之“气”篇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故《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为气所化生,神藏于血液之中,因此,精神还是来源于气血。正因为气能化精,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求道

    畅读VIP

    358

    0

  • 任应秋的经方笔记
    导 读“读经典,做临床”一直是学中医的最佳境界。纵观古今中医前贤大家,无不是谙熟中医经典,勤于体悟临证,才能发皇古义而立新论。这其中,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更是将“读经典”做到淋漓尽致。任应秋先生对《伤寒...

    求道

    畅读VIP

    455

    0

  • 国医大师朱良春纪念任应秋:我和任应秋之“三同”
    余与任应秋先生有“三同”之谊,同窗、同行、同党也。任老是我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时的学长,此为一同;20世纪40年代,重庆周福生先生创办《华西医药杂志》,聘请任老担任主编,总理其事,我被聘为“特约编...

    求道

    畅读VIP

    450

    0

  • 任应秋气虚痰盛案分析
    我们平常见到的名老中医医案,一般均为其他人代为整理,虽也精彩,但是否为医生本人的思路却不得而知。本文是任应秋先生自己记录的一则病案,分条缕析自己的思路,实为难得之作。韩某,女,41岁,原籍黑龙江,工作...

    求道

    畅读VIP

    511

    0

  • 任应秋:气血在生理方面的概念之“血”篇
    血是机体较多的物质之一,而且是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景岳全书·血证》说:“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正因为血属于精一类的物质,所以精血皆为阴,五脏主藏精,而五脏亦各有血...

    求道

    畅读VIP

    483

    0

  • 温补心阳法治愈胸痹一例(任应秋)
    王某,男,54 岁。初诊∶1974年7月15 日。主诉及病史;7 月 1 日起突觉胸骨及心前区闷胀,并伴压榨性疼痛。面色苍白,冷汗时出。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心绞痛,住院治疗 10 天,绞痛愈来愈频,医生...

    求道

    畅读VIP

    451

    0

  • 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方法之二深思
    深思苦想,是做学问、研究科学,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谓之“揣摩”,我们现在说是“独立思考”。前人的成就,要学习、要继承,但如果止于此,那就永远只能步前人的脚印,拾别人的牙慧,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

    求道

    畅读VIP

    405

    0

  •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本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其重点则在望色 和切脉。故《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 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所谓“...

    求道

    畅读VIP

    463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