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Shā Yuàn Zǐ

别名

沙苑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本草图经》),沙苑蒺藜子(《本草求原》),潼蒺藜(《本草便读》),沙蒺藜(《增订伪药条辨》),夏黄草(《吉林中草药》)。

释名

沙苑子,又名沙苑蒺藜。沙苑,地名,即今陕西大荔县沙苑地区。该药状如豆子,为产于沙苑地区的“道地药材”,故名。其初生苗叶似刺蒺藜,故名沙苑蒺藜

来源及植物形态

沙苑子,始载《图经本草》。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陕西、山西、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

采制

秋末冬初,果实成熟而尚未开裂时连茎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再晒干。


沙苑子:拣去杂质,漂净泥沙,捞出,晒干。


沙苑子:取拣净的沙苑子,用盐水喷拌均匀,置锅内,文火微妙至于燥,取出放凉。(每沙苑子100斤,用盐2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性味归经

性味: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兼苦。"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走肾、肝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明目,固精。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尿血白带


1.肝肾亏损,遗精、失溺,带下过多。沙苑子,甘温,入肝肾。能补肝肾强腰脊,固精止带。可单用,如《吉林中草药》方,治肾虚腰痛,用沙苑子30g,水煎服。治肾虚滑泄,带下清稀,小便余沥。每与鹿角霜芡实山茱萸等温补 固涩之品配伍,以增加固精止带缩尿功效。


2.目得血而能视。精血衰少,不能上注于目,则头昏目暗,视物昏花。沙苑子,温而不燥,能固肾精,养肝血。精血充足,上注于目,则目明视清。故本品治疗肝肾亏损,视物昏花,有养肝明目之功。与枸杞子、菟丝子菊花同用,尤可提高养肝明目之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


注意:本品温补固摄,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用。

本经逢原》:"肾与膀胱偏于热者禁用。"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肾。"

②《纲目》:"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

③《本草从新》:"补肾,强阴,益精,明目。治带下,痔漏,阴癀。性能固精。"

④《医林纂要》:"坚肾水,泻邪湿,去症瘕痔瘘。"

⑤《会约医镜》:"止遗沥,尿血,缩小便。"

⑥《本草求原》:"治肺痿,肾冷,尿多,遗溺,明目,长肌肉。亦治肝肾风毒攻注。"

按语备注

1.沙苑子性温而柔润,能滋补肝肾,功与菟丝子相似而助阳的功效稍强,也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


2.沙苑子,《图经本草》名为“白蒺藜”。《药性本草》称蒺藜为白羡藜,以致沙苑子蒺藜混淆。沙苑子与白蒺藜是两种药物,不仅形态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白蒺藜有刺,又名刺蒺藜,功能疏肝开郁、袪风明目,无补益作用。故两者不可混淆。但沙苑子一药,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称为白蒺藜的,如《本草衍义》上说:「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这里所说的白蒺藜,就是现在的沙苑子。因此,宋、明文献中记载的一些补肾药方中所用的白蒺藜,其实即是沙苑子,而不是刺蒺藜。现代认为沙苑子为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之品。刺蒺藜为平肝祛风明目药,虽皆有明目功效,但主治不同。刺蒺藜善于疏散风热,主治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而沙苑子长于补肾养肝,适用于肝肾不足的头昏目暗。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