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Shā Yuàn Zǐ
别名
沙苑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本草图经》),沙苑蒺藜子(《本草求原》),潼蒺藜(《本草便读》),沙蒺藜(《增订伪药条辨》),夏黄草(《吉林中草药》)。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按语备注
1.沙苑子性温而柔润,能滋补肝肾,功与菟丝子相似而助阳的功效稍强,也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
2.沙苑子,《图经本草》名为“白蒺藜”。《药性本草》称蒺藜为白羡藜,以致沙苑子与蒺藜混淆。沙苑子与白蒺藜是两种药物,不仅形态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白蒺藜有刺,又名刺蒺藜,功能疏肝开郁、袪风明目,无补益作用。故两者不可混淆。但沙苑子一药,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称为白蒺藜的,如《本草衍义》上说:「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这里所说的白蒺藜,就是现在的沙苑子。因此,宋、明文献中记载的一些补肾药方中所用的白蒺藜,其实即是沙苑子,而不是刺蒺藜。现代认为沙苑子为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之品。刺蒺藜为平肝祛风明目药,虽皆有明目功效,但主治不同。刺蒺藜善于疏散风热,主治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而沙苑子长于补肾养肝,适用于肝肾不足的头昏目暗。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