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论“汗出不解,非风即湿”(裴永清)

求道

浏览:361

时间:2023-09-14

对于外感表湿者,人们多有忽视。外感表湿之人,其人头身重痛,身热不扬,汗出恶寒,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细等,如果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外感表湿证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沿循一般外感病的治疗方法,误以辛温发汗,或辛凉解表,是绝无成效的,反而可以使表湿之邪更为缠绵不去,甚或化为湿热而内蕴。造成这种现象,并非因为外感表湿之证难以治疗,而是我们医者对其认识不清,一旦认清了,投以芳香化湿之剂(这是治疗湿邪困表或湿在上焦的方法),诸症随之应手而愈。有鉴于此,古人才概括地指出:“汗出不解,非风即湿”,以醒后人,以示来者。


治疗外感表湿证,又当视其偏寒、偏热、兼里湿热之情。表湿偏寒者,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表湿偏热者,可选用《医原》的藿朴夏苓汤;兼里热者,可选用《温病条辨》三仁汤。今举治验一则,加以分析。


某男,54岁,蒙族人,某单位领导。1989年12月22日就诊,主诉其外出归国途中遭雨,不慎外感,后持续发热二周余,体温因在38℃-39℃之间波动,下午热甚,伴有头痛咳嗽胸闷气短。其间作了多项有关检查,诊为病毒性感冒,继发上呼吸道感染,遂接受抗菌素等治疗,更易数种,均无效验,改用进口药和激素,亦罔效,配用中药治疗,病仍如故。经友人介绍而邀余诊之,病人出示其所服中药方,有麻杏石甘汤加减方、银翘散加减方等诸方。余查之,其人面色黯黄而垢,语声重浊,询知其素日嗜酒,今汗出绵绵而发热不退,口干不欲饮,胸闷气短,尿黄便溏,观其舌体厚大,舌苔白腻,脉濡滑数。余诊之为外感挟湿证,兼有化热之势。随即投以三仁汤加味治之:藿香3克,佩兰叶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滑石30克,生薏仁30克,厚朴6克,半夏15克,通草8克,竹叶8克,芦根30克(非取其清热生津,乃用其透风于热外,又渗湿于热下。其理在此略述)。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三服。并嘱其首剂药每隔二小时服一次,六小时内服完。果然,六小时后病人通电话告余:体温已降至36.6℃,目前只觉周身乏力,咳嗽。余嘱其将所剩二剂药服完,日服一剂,分温三次服。三剂药服罢。病人驱车前来面告,诸症悉除,已如常人。


余临证20余年来,对于“汗出不解,非风即湿”这类外感表湿证,治疗甚夥,现总结其体会如下:一、外感表湿证,非芳香化湿之品,不足以彻其邪,如误投他药,定无效验,反而使病深不解,医患惶惶。二、外感表湿证,在辨证上要抓住主证——汗出而身热不退,头身重痛,口不渴,舌腻脉濡等。三、外感表湿证,固然多见于长夏梅雨的暑湿季节,或多发生于久处湿地之人,但非绝对如此。在其他季节里,或非潮湿之处,亦可发生于素体内蕴湿邪的贪饮者、体丰者、嗜食肥甘者。前一种情况,属于外感表湿证,后一种情况多属于外感挟湿。在治疗上,外感挟湿者大体上与外感表湿者同。本例即是外感表湿又兼内湿,故以三仁汤伍藿朴夏苓汤之义治之而愈。病发于仲冬之季,而论治以湿,但依据其脉证耳。

关联词条:

  • # 裴永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节录自裴永清《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