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解表剂的煎煮法
在我实习的时候,跟师学习于一老师,老师开了一个银翘散,嘱病人将药物煮沸后5分钟即可服用,当时总觉得时间还是比较短,5分钟能不能将其有效成分煎煮出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温病条辨》中说:“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吴鞠通先生说银翘散不能煮的太久,因肺经的药物应该取其轻清之气,如煎煮时间过长,则药物味厚而少气,味厚入中焦,气少则不能达于肺经。我理解,银翘散其药物多为叶类、花类、茎类的药物,当然也有子类药物,质地疏松,味芳香,含挥发成分较多,易于煎煮出药汁,这不是主要缘由,其关键在于银翘散已经制着成散剂了,更易于煎煮出药汁,若过煎则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像桑菊饮,也是《温病条辨》中的汤剂,也是入肺经的方剂,其中也含有较多叶类、花类、茎类、子类的药物,吴鞠通先生说,“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可想,将2杯水煮成一杯水,肯定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且在众多解表剂中,以根、茎、子类药物组成者较多,如辛温解表剂的桂枝汤、麻黄汤、加味香苏散等等,这些方剂如果不久煎煮,其汁是不能煎煮出来的。
我们看看桂枝汤煎煮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将7升水煮成3升水,肯定需要久煎的,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剂,《伤寒论》原文云:“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而麻黄要先煮,且其他药物也是煎煮时间较长的。
而《方剂学》将银翘散煎煮法:“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视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书中并未言及具体时间,若为这样,我觉得实有不妥之处,临床若真遇到散剂且还需要煎煮的,比如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剂,最好不要久煎。但现在很少有用散剂再煎煮的,我临床上遇到用银翘散、桑菊饮一类的方剂,嘱患者煮开后再用微火煎煮20分钟,这样效果亦是很好的。试想,现在从药房买回来的药物,均是干燥品,若不煎煮时间较长,肯定无法取出药汁,达不到治疗效果的。由此可知,解表剂不宜久煎,是相对于根、子、茎、矿物质等块状药物所组成的其它剂型而言的,故,医者灵活看待,病者正确操作。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田丰辉,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