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张骧云治游风案赏析(苏子镇)

求道

浏览:250

时间:2025-01-08

大兄

辛未 五月十四日

游风虽减,火毒未消,胸闷身热骨楚。防其转风之侯,高明示正。

焦山栀二钱 淡豆豉三钱

连翘二钱 赤芍钱半

姜淡芩钱半 桑叶钱半

硃茯神四钱 甘草三分

鼠粘子 射干一钱

马勃五分


此案病名游风,症见患处皮肤起红晕,并浮肿形如云片,灼热瘙痒,游走无定,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背部等处,有如风之善行而数变,故称之。《医宗金鉴》谓:此证发于肌肤,游走无定,起如云片,浮肿焮热,痛痒相兼,高累如粟,由脾肺燥热,而兼表虚腠理不密,风邪袭入,怫郁日久,与热相搏则化热益盛而成。滞于血分者,则发赤色;滞在气分者,则发白色,故名赤白游风也,可见此病多责之于风、火。时维五月,亦夏热之时。患者前来复诊,游风已减,火毒未消,尚有胸闷、身热、音郁等见症。风邪外袭,与热相搏,上焦气机不畅,治当清透为宜。


方中起手栀子豉汤,乃《伤寒论》治疗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之名方。张氏家传以擅长应用豆豉治疗伤寒、时气为一大特点。认为属伤寒范畴之热病,不外乎新感外袭与伏气内发两途。新感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侵犯,由表入里,治疗只宜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由里出表,治疗亦宜透达。故除里结阳明可下夺外,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入;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邪在卫分,以葱豉汤发汗解表,体壮邪盛者每佐葛根以加强表散之力。若邪在气分,则用栀子豉汤表里双解,邪在半表半里又常配柴胡以促进和解之枢机。若邪已入营,取生地与豆豉同杵,此名“黑膏,乃出于《肘后方》,二药合用育阴透达以泄营分之邪,此用法贺季衡先生亦常应用,且师古人意而有所发挥,又常用豆豉与石斛同杵,亦发表不伤阴,养阴不碍邪之意。淡豆豉为黑大豆发酵加工而成,《中国药典》以桑叶青蒿汁蒸制,此外尚有以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药蒸制者,据张镜人先生文章所述,张氏所用淡豆豉与大豆卷均经麻黄水浸制。黑豆性味本甘平,经麻黄水浸制后则转为辛温而有发散之力,配合苦寒之山栀则有透邪泄热、除烦解郁之功。此二味实已奠定本案处方外透里清之基本立法。再加姜淡芩以清上焦里热,轻清之桑叶以疏散风热而达表邪


方中连翘、茯神均用朱砂拌制,朱砂为矿物,其质重而能镇惊安神,其色红而入心,性凉而能清热。《素问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或言皆属于火),故用朱砂拌制以安心神而清热。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用以治在上在外诸热,尤以消肿散结之能而为疮家之要药。茯神一以安神,一以利湿,江南之地,或其人素体有湿亦未可知,若热与湿合则更难解难分,故用之分消为宜。赤芍色赤入血而凉血活血,亦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鼠粘子即牛蒡子,性味辛苦而寒,既能疏散风热而透疹,又能清热解毒而利咽喉,用于本案实有一举两得之妙用。而苦寒之射干与辛平之马勃则为清热利咽之要药,常搭配使用以治疗咽喉肿痛之疾。


再观全方,病因风邪外袭与热相搏而起,郁于肌肤则发游风,蕴于肺卫则见身热胸闷金实不鸣故而音郁。治当透邪外出兼清里热,山栀、豆豉、桑叶黄芩即为此而设。连翘、茯神用朱砂拌制,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意,连翘清热散结为疮家圣药,茯神渗湿于下不与热结。赤芍入血分而凉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射干马勃清热利咽之用,而牛蒡子功兼疏散风热与利咽。


本案书于辛未年(1871年),而张骧云出生于1855年,年方十六,其认证用药已具功底。近读颜老德馨本科毕业论文《湿论》,其文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文采斐然,彼时其年龄亦不足十九周岁,真可谓英雄少年。人或言中医愈老愈吃香,以经验丰富之故。其实若年青时见地不明又不学无术,至老亦不过老庸医而已,又有何益。思之不免汗颜。

关联词条:

  • # 张骧云
  • # 荨麻疹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