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气阴、调和营卫、滋肾通关法治疗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术一例(唐蜀华)
耿某,女,61岁,退休教师。
初诊:2001年6月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心功能Ⅳ级,2000 年12月行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术,术后心衰症状消失,一般状况尚可,唯形寒恶风,多汗,易感冒,小腹坠胀,近2个月来伴夜尿频频,尿急不畅,小腹隐痛。
诊查:舌质淡紫,舌尖红,苔薄白苔根黄腻,脉沉细滑。心脏听诊:心率81次/分,律齐,心音较尖锐清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肺腹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心脏超声检查示瓣膜活动良好。
治法:培育气阴,调和营卫,滋肾通关。
处方:生黄芪30g 炒白术15g 炒防风10g 炙桂枝3g 鹿衔草15g炒白芍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肉桂1.5g 黄柏10g 知母10g 鸭跖草30g,7剂
二诊:6月15日。服7剂后,诉形寒恶风好转,出汗减少,尿频、尿急好转,尿痛消失,舌苔薄白,脉沉细涩,按原方出入。
处方:生黄芪30g 太子参10g 炒白术15g 炒防风10g 炒白芍15g 炙桂枝3g 鹿衔草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丹参10g 肉桂1.5g ,7剂
患者长期服用上方,目前形寒恶风症状不显,小腹隐痛消失,精神、食欲、睡眠、便均好,数月内未感冒。
【按语】本例患者考虑手术伤及正气,营阴亏虚,卫外失固,腠理空疏,营阴不守,津液外泄,属表虚多汗,故兼见形寒恶风;表虚气弱,腠理疏松,则易感风邪而屡屡感冒;又久病体虚,肾气不足,夜间阴盛阳衰,故见夜尿频频;兼之肾虚下焦湿热蕴结,关门不利,则见尿急不畅,小腹隐痛;脉沉细涩亦为气阴不足之象。以生黄芪、炒白术、炒防风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麦冬、五味子养阴;肉桂、黄柏、知母、鸭跖草温肾化气,清利下焦。全方取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通关滋肾丸之意,以培育气阴,调和营卫,滋肾通关,清利下焦。二诊湿热尽去,宗扶正、调和营卫原则,原方去黄柏、知母、鸭跖草,加太子参以益气,丹参以活血。诸药相伍,恰中病机,故临床应用可获良效。心脏瓣膜置换术,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能改善血流动力学,但术后常遗留一些不适应证,排除疾病本身及继发症外,有些往往用现代医学知识难以解释,治疗束手。中医可按辨证用药,治之多效。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